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6月17日)之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就“沙漠里应该大面积植树造林”的说法进行公开辟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波研究员表示,根据科学界的普遍共识,沙漠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长期环境演变的结果,造成沙漠环境中植被低矮稀疏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干旱缺水。
吴波说,沙漠地区不缺土壤,风沙土本身就是一种土壤类型。我国干旱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年降水量只有不到毫米,仅靠天然降水无法支撑大量树木生长,大面积或高密度种树会降低地下水位,耗光土壤水分,导致沙漠生态系统崩溃。
“科学研究早已证明,只有受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荒漠化土地,才有可能治理和需要治理,治理方式也并不局限于种树,应该乔灌草结合。”吴波说,荒漠化治理应该“以水定绿”,即恢复的植被不能超出当地的水资源承载力,而对于天然的沙漠戈壁,保持其原始状态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让在其中生存的动植物不被打扰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荒则荒的原则,科学防治荒漠化。
中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沙化土地面积.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
我国西北干旱区概图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
国家林草局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万公顷,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与9年相比,沙区平均植被盖度上升2.6个百分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20年间林草综合植被盖度由39.8%提高到45.5%,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年的5.05%提高到13.84%,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
北京林业大学一位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前一阶段社会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