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佛光
蓝之音
每逢西天迟暮
就不由得想起
佛光寺
那*昏
站在层林陌陌的山岗上
远眺山前落霞古塔
炊烟五里
转息又会猜想
再过一会儿清风来拂
明月相照
这寂寞古老的禅院
任天地静静消磨
私底下怎样的浮世清欢?
又是怎样一个
细水长流
风光暗遣?
忻州西岗的桃花谢了
佛光寺那里
山坡上的雪也早已化了吧?
好想放下所有的心事
沿着荼蘼花招摇的路径
再去探访佛光寺那唐时的斗拱屋檐
和那些
玲珑而又温暖的往事……
去年晚秋一个微凉的晴日,约了海焰和老西儿去访佛光寺。正午过后,辞别童年故地岩头小镇,收拾心情,沿着小河驱车向东南,在大山的峡谷里逶迤。
阳光渐渐西斜,不知何时,路边的小河已折转向他处。快到豆村,向东有一条洒满羊粪蛋儿的乡村小路,路口立着佛光寺的路牌,开车上去,渐入幽境。小路只有一车之宽,略带起伏地穿过旷野丘陵和颓圮的土坯村舍。不远的坡梁下,偶尔一座土*色的古老砖塔,孤兀在悠旷深处,一眼看到,不经意地,轻轻拨动路人的心弦。
道路逐渐升高,斗折近到山前。山坡上密密生长着松树林,林深处,佛墙幽幽,山寺隐约。停车缓步寻寺而去,但见古树荫中,青砖红楣的大佛光寺山门被高高的石砌露台托起,庄重而温暖。门前一道影壁,两旁三五老松俯仰生姿。独有一株横卧在地,苍龙一样,向西探向露台下的山谷。未入山门,似已置身方外,阳光透过树林照射在门头古朴的匾额上,说不出的静谧安详。
迈入大佛光寺高高的门槛,四面佛堂环伺,中间一个宽绰平整的院子,有青砖小径连通后面和两边的院落。
小径旁边孤孤矗立着一座尖顶的石刻经幢,形制挺拔,高瘦颀秀,古意斑驳。经幢立于唐乾符四年(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年,林徽因和梁思成来寻佛光寺,身形纤瘦的林美人曾亲自扶着梯子登上经幢去测量。那幅见证这一场景的黑白照片,深刻地印在许多人的记忆中。此刻与这经幢相对,恍如那,就发生在昨日。
后来,林美人这般的描述当时当事:
教书先生出来了,*队里兵卒拉着马过来了,几个女人娇羞的手拉着手,也扭着来站在一边了,小孩子争着挤,看我们照相,拉皮尺量平面,教书先生帮忙我们拓碑文。说起来这个那个庙,都是年代可多了,什么时候盖的,谁也说不清了。“年代多了吧?”他们骄傲地问。“多了多了。”我们高兴的回答,“差不多一千四百年了。”(林当时估算的一千四百年是指佛光寺始建的北魏时期,重建已是唐代晚期,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呀,一千四百年!”我们便一齐骄傲起来……
一千一百年如梦亦如幻,这山后吹来的清风,这树影间透出的光阴,轻抚经幢的年华岁月。清风光影里,海焰独站在经幢下抬头仰望,像孩子一样专注。没法洞悉她的思想,却仿佛,前世来生也就像她这样,这样地静静地看过了,才恍然这般亲切,这般熟悉。
前院北侧,座落着气势恢宏的金代建筑文殊殿。几个京城来的游客,喊了住在寺里的文物管理人员来打开殿门。开门的是一个文秀干净的女孩,大概见惯了,略带不耐地依在大殿门口摆弄手机,并不多言。所幸京城游客里有一位是通晓古迹的行家,老马识途般带着伙伴一边参观,一边把许多暗藏的妙处一一指出。我们也就悄悄跟着,听他娓娓道来,受益良多。
文殊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进门正中屋顶下又设一四角垂花围栏的小轩,里面拥簇着金装彩塑的文殊和侍从雕塑。文殊高高骑着青狮,两边各站一位侍从菩萨。两个相对矮小的昆仑奴力士在前面,一个牵着青狮开路,一个恭敬在侧。另有一个皂衣皂帽的白面长须员外肃立在角落,应是供养人。文殊漆了金面金身,略显怪异。侍从菩萨面部像是扑了厚厚的粉,神情呆板。倒是异族力士不怒自威,供养人气度安闲,神情动态都塑造得很是生动逼真。
殿顶是独特的人字形陀梁结构,最大限度地加大了柱梁间的跨度,减少了立柱的设立,使大殿的空间得到了充分释放。除文殊像所在的小轩外,大殿里四下空落着,三面墙上绘了斑驳的大幅壁画,刻画着神态各异的五百罗汉。壁画的色彩依旧鲜艳,罗汉衣袂间的流云用纯金丝镶嵌勾勒,遥想当日,定是在烛光下闪着金光,衬托着整个壁画流光溢彩。用贵重的*金装点壁画,生平仅见与此,足见金代捐助修建者,定亦是诚心向佛之人。
周围尚有伽蓝殿等明清建筑,气势不比文殊殿,伽蓝殿里坐着明代诸伽蓝塑像,一个个栩栩如生,形态怪异,亦大有可观之处。
前院尽头数级台阶通向东面高处,低矮的假墙约略隔开,算做另一疏简院落。妙的是衔接着的北面偏院,三株*叶疏零的小乔姿态婆娑,树后隐着一座青砖的二层阁楼,阁楼悠悠,不似寻常佛堂,名字唤作“香风花雨楼”,既暗合佛门曼妙之意,又独具风雅。香风花雨楼建于明代,是寺庙的藏经阁,并不对外开放。往昔岁月里,也不知哪个有缘,得以看守这藏经楼。想必住在香风花雨,每日松影听禅,出入得瞻真如,任多么纷乱的心,也一定会闲定下来了吧?
中院的东面有一排简陋僧舍,正中间一个圆拱门,门内台阶陡直向上,透出一片半圆的布满松树枝桠的天空。缓步拾阶进去,狭小的天空随着人慢慢登高,逐渐被巍峨的斗拱屋檐占满。
步出圆洞门,那梁思成所说“出檐深远,斗拱硕大”的唐朝大殿就豁然矗立在眼前。在浓密的松荫下,在渐昏的阳光里,它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仿佛不光是一座无知觉的建筑,而是一个具有灵*的,活着的生命。很早就已听过这佛光寺唐殿的声名,当我第一眼见到它,没有激动的狂喜,也没有怅然地失望,只是很自然地在想:原来它一直等在这里,它在这里,就该是那样的好啊,好得再怎么出奇都是合情合理。我被它深深地吸引,心里却异乎寻常的平静如水,目不转睛地看着,甚而忘记了心跳和呼吸。“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是最美好的吧?我能听到它深沉的声音,我能看到它脸上淡的笑容,我能猜出它静澈寥落的思想。我心里很清楚,纵使以后再与它无数次相见,还定然会是像现在这样,宛若人生初见时。
斜阳浅照,将淡淡的松影投射在东大殿庄严幽闭的红门上,也明暗参差了兵戈一样向外探出的层层斗拱,和它们所托负着的格外幽深的屋檐。
屋檐上面,长长的庑殿顶屋脊两面分别安放着巨大的绿色琉璃鸱吻,松枝半遮半掩里,分外夺人眼目。殿门前立有一座八面经幢,底下卧着六个憨态十足的小石狮子,上面刻着经文和唐代修建时的年号人名,大约怕夺了大殿的气势,通体并不高大,也没有高耸的尖顶。
正在幽邃的檐下徘徊,一个穿着毛衣皮裤的中年男子缓缓走来,招呼我们一声,拿钥匙打开东大殿的大门。阳光照进东大殿的地上,里面一片昏暗,隐隐坐着满堂神佛。小心地踏进光影里,随着视觉慢慢适应殿里的光线,一个幽闭起来的大唐佛国世界鲜活地呈现在眼前。隔着铁栅栏,那高大的诸佛菩萨就宛如唐时的生人,体态丰腴,身姿婀娜,肌肤圆润,神情娴定。正中西方三圣,两边分别伫立四尊结着手印的侍从菩萨,前面莲台上还半蹲着两尊手托佛宝的比丘。
三佛两厢是文殊普贤两大菩萨,乘着青狮白象,侍从菩萨由四名变为两个,前面的比丘也换了韦陀和力士。再有就是金刚护法,昂藏着魁伟的身躯,恶形恶相,分列诸佛菩萨两侧,别具威仪。诸神佛中,还隐着两尊凡人塑像,愿诚和尚和宁公遇。看那神情样貌,应是按真人所塑,概凭空捏造不来,难怪殿前大匾上会刻上“佛光真容禅寺”的字样。这些雕塑惟妙惟肖,不说身体形态和衣着,甚而手指托物的姿态,手心里的罗帕展开的样子都那么自然,显示出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准。现在看来,那文殊殿金代的菩萨塑像完全是在模仿这里的那尊,连布局规制都有样学样,只是远不如这唐代的精彩绝伦。
中年男子与文殊殿那个女孩的做派截然不同,我问唐代壁画和林徽因发现的题记在哪儿,他就热情地探身指给我看,并询问我从哪里看到的知识,很是尽责。可惜那些壁画题记都隔着太远,又没有灯火,并看不太清楚。
林徽因在东大殿留了两张影,一张是站在高大的菩萨像中间出神仰望的,还有一张是极认真端正地和宁公遇的塑像合影的。以后,她曾多次提到宁公遇的塑像,说恨不得也为自己雕一尊像,陪着这位虔诚的唐朝妇女,在肃穆中盘腿再坐上一千年。
宁公遇眉目清秀,一副唐代贵妇打扮。房梁上,和她一起署名的不是权侵朝野的大太监,就是主管工部的大员。再看宁所捐建的东大殿的形制和建设规格,摆明了绝不是民间和地方*府力量所能达到。关于她的真实身份,有很多说法,却绝不会简单。
《新唐书》中记载,唐宣宗李忱曾有意把永福公主许给士子于琮。但不久一次一起吃饭,永福公主不知因何生了气,席间掰断了筷子。李忱大怒,说这样性情的女子怎么可以为人妻,遂下旨改将别的公主指婚给于琮。古人极重名节,想必经过李忱皇帝这么一折腾宣扬,天下间再没有敢娶永福公主的人了。
有人说,宁公遇其实是唐宣宗李忱的女儿永福公主假托之名,颇有几分道理。宁公遇单独留名寺内,显然没有夫家。看样子已年过三旬,家境又好,何以独身?东大殿的规制和工艺,必是国家倾力而为的,一个民间妇人怎么能实现?宣宗李忱年轻时受佛门庇佑渡过劫难,当了皇帝就下令全国广修佛寺,愿诚和尚奏祈重修武宗时毁去的大佛光寺,李忱自然满心向往地支持。由当朝皇帝宣宗李忱来做宁公遇修建佛光寺背后的金主,所有关于东大殿的疑惑就都可以解释了。
有意思的是“宁公遇”这个看似奇怪的假名,庙堂下一个男丁,是为“宁”,宁公遇,此“丁”若与“公”主在庙堂相“遇”,或许亦可成其姻缘,此间是否就暗藏着永福公主深深的祈愿?
又想,其实永福若终身不嫁,替父侍佛也是好的,唐代公主的姻缘大多没有好结局。至少不必像一些生在红尘的世俗女子,有心无意地化作红粉骷髅,拿别人的灵魄来在指爪间玩弄,无端造了恶业;又或者像那些悲苦的,暗暗委屈自己,任无情践踏羞辱。
从东大殿出来,夕阳迎面,整个佛光寺在晚霞中寂然无声。寺里没有和尚,也就自然没有钟声,没有袅袅的诵经声,静得那么纯粹。下面的偏院升起了炊烟,极缓地,飘散在寺宇和楼阁上空,又逸出佛院,散向远方山林。山林由近向远,在暮光中慢慢晦暗成烟,成霞,成了瑰丽风景的彩色淡远。
我站在那里,不觉痴了心神,恍然间看见,松树的枝桠慢慢占满殿前的天空;细雨一年年在硕大的斗拱上方迷蒙;又看见有人结伴来了牵手而去,转身再来却已孤单了身影;也看见后山的一只杜宇整个夏天都在屋檐上飞来飞去,却在寒冬的月夜躲在廊下僵冷了翅羽肉身……
那些往事,有的分明在身边发生过,想起来却很恍惚,仿佛前生残存的记忆,神虚飘渺。还有些虽只是隔着时空远远地听说过,却仿佛亲身经历了似得,偶尔寻得机会去印证,就像被层层剥开灵*的外壳,熟悉的画面,油然地,一一涌上心头。
东大殿的檐下,凉凉的坐了许久许久,终还是起身来,在渐沉的暮色里,穿过一重重禅房树木,萧萧踱出佛墙。山门前,残阳照着林间路径,一种别样的暄暖,离离希希。松风阵阵,听涛声起于那边山谷,一直掠向山顶。不知怎么,到了此际别离,心里黯然得想要在风中化去此身,脱开自由的心神,去听那天际禅纶。
暮色中辗转下往红尘,又见山下孤塔,茕茕暗了身影。车外的世界慢慢陷入昏暗,那属于佛光寺和宁公遇的孤单岑寂,委委在心,怎也遣之不去。
我想,人本就是生而孤单的,注定没有伙伴,也只有回归自己内心的孤独,方才能够清澈通透。晚霞千里,染红佛光寺的寂寞,我心亦随它寂然,随它苍凉,随它渐渐消陨。只悄悄地,看过这美丽的世界,静待流年,任下一刻来临,再从容寂灭。
写于年5月
附林徽因语: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来源:蓝之音忻州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