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图
宋·《胆瓶秋卉图》页,纨扇页,绢本设色,纵26.5厘米,横27.5厘米,画页左侧题诗:秋风融日满东篱,万叠轻红簇翠枝。若使芳姿同众色,无人知是小春时。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王维所描绘的初秋雨过天晴时的旖旎风光,展现了村民喧闹欢笑时的淳朴风气。时过千载,我们仍可以想象炎炎暑日褪去,古人享受着秋日的凉爽清新与寂静旷远。
文人墨客眼中,凉风惬意,秋景之美,令人心之神往。
今日就请大家一同步入古画,追随画者笔墨,漫步于丹青之间,共赏一次秋日绝美画卷。
秋景古画
秋景中的通达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图
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绢本设色,纵55.6厘米,横.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青山碧水,殿宇村舍。栈道、桥梁穿插,苍松翠柏、茂林修竹点缀山中美景。
重山复岭盘薄绵延,层峦叠嶂间见水色滉漾。山石以青绿渲染,树木建筑精谨细腻。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秋景怡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画中人物虽不是其中最显眼的,却同样细致入微。渔民张网,艄公摇船,村民畜牧,好不惬意自在!
松荫溪边,崖畔观瀑。凭栏远眺时,看鸿雁展翼,或游弋水中,或聚于沙滩。
赵伯驹所构的《江山秋色图》充满了山间的生活气息,每一阶栈道回廊处,每一座孤亭楼台,都令观者百看不厌。
从艺术角度浅析这幅画作,画者笔墨上有很强的韵律感,虚实结合,忽轻忽重,时顿时挫,繁密中可见简要,工整中灵变不滞。
秋景中的灵动
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螮蝀,岸铺芳草睡鵁鶄。
图
宋《秋树鸜鹆图》页,纨扇页,绢本设色,纵25厘米,横26.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图中鸜鹆(qúyù,俗称八哥)目光锐利,眺望远方。它一只利爪紧握枝干,使其栖于桐树之上,另一只爪子蜷缩藏入毛羽之中。
此刻,它正扭颈侧目,似是在观察,又像是在谛听。鸜鹆的体态丰满,尾翼整洁,羽毛黑亮,以墨染成不同部位的羽毛质感、层次。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与这只精神抖擞的八哥不同,桐叶已至秋时颜色渐*。
这幅画打破秋季万籁俱寂的印象,赋予了秋日活泼灵动的景致。
秋景中的烂漫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图
清·张舒《秋花图》扇页,纸本设色,纵16.4厘米,横47.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扇页之上,菊花绽放,寓意着秋日的到来。
花瓣与叶片交相辉映,虚实结合,水融色虚,几朵菊花彰显淡雅冷艳之美。
醉倒花阴梦亦香。
花朵密密排列,或仰或倚,千姿百态。瓣叶似分似连,簇拥着华瑞。整朵花像个绣球,装点秋日景色。
秋景中的安逸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图
清·余省《种秋花图》,纸本设色,纵.8厘米,横93.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秋高气爽的时节,在远山绿树的映衬下,村民怡然自得,安居乐业。
院落内,几人或立或坐或蹲,他们与人交谈,又或坐观童子玩乐。
松树屹立,松石奇绝,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秋来花已发。
童子在房前空地处商量着种植秋花,有位童子为种好的秋花培土、浇水。
秋卉缤纷,蜂蝶两三萦绕篱径。
整幅画所作的场景展现着色彩妍丽、悦人眼目的景象,将院落内人们享受秋日的安逸闲暇彰显得淋漓尽致。
秋景中的潇洒
秋入鸣皋,爽气飘萧。
挂衣冠、初脱尘劳。
窗间岩岫,看尽昏朝。
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图
元·盛懋《秋江待渡图》,纸本墨笔,纵.5厘米,横46.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秋日远山美景,令人陶醉,忍不住驻足流连。
碧水如镜,青山浮水,江水潺潺,两岸景色仿若一幅百里画廊的绝美画卷。
秋季阳光映衬下的巍峨群山,与水交融,似是灵动与沉稳的两相映衬。
江上小船像是一片叶子,细长的线条清晰可见,于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摇曳。
小溪清水平如镜。
近树繁茂,远山欺负,澄江如练,芦雁惊飞,
图卷尽显一派清秋气氛。
岸上一位老者携书童坐在山石之上待渡,江中一舟载客摇橹而来,意境清幽。
结语
漫步旷远神怡的秋日古画,
尽赏诗情画意的闲情雅致。
丹青之间体会古人浪漫,
好不快意逍遥!
妙笔神工绘秋意,
锦绣川河万里红。
来源: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