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我在墨尔本的打工生涯Finedining
TUhjnbcbe - 2023/1/26 15:42:00
                            

关于什么是Finedining,我在网上找了一段解释,是这么写的:FineDining指的是高级料理,区别于大众餐厅(casual)。餐厅可分为很多种类型,民族特色、快餐、休闲、小吃、家庭型,最高级的就是FineDining(F.D.)。我们所熟知的米其林餐厅虽是目的地餐厅的一种,但其中多数都是环境好、装修高档、提供富有特色的饮食和周到服务的高级餐厅。高级餐厅售卖的是“美食(cuisine)”而非一般餐馆里的“食物(food)”。

吃过的一家餐厅,仅做配图之用,请勿联想

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看的话,在墨尔本这座城市,满城都是Finedining餐厅。毕竟如果有钱投资开餐厅的话,把市场瞄准于高端食客,是最保险也是最容易赚到钱的一种方法。

当然,一般这种餐厅肯定不会需要我们这种临时工。试想,一个提供高品质美食和服务的餐馆,如果员工都是来这里只干一天的临时工,对菜单、酒品及环境不熟悉,服务必定会大打折扣;该餐厅的常驻经理每天不仅要给新来的员工解释一遍所有基本工作流程,还要回答无数关于“啤酒我在哪里拿?香槟杯洗好放在这里可以吗?擦桌子的布应该从哪取?”这类问题,估计也很快会心累到辞职。

但是如果这些高级馆子偶尔会有一些诸如企业餐会、生日爬梯或者订婚仪式的时候,就会在网上找一些临时工去干上几个小时。厨房会提供固定的食物和酒水,而临时工主要是负责上菜、端酒、倒水、清理桌子。几个小时下来,宾客尽兴而归,餐厅的品质也不会受到影响。相反,宾客和朋友提及此次活动还会特别有面子,没准儿其他有钱人还会成为这家餐厅的潜在客户。

当然,客户花这么多钱,买的除了吃的不就是服务了吗?所以在Finedining餐厅干,规矩要比一般的餐厅多特别多。干了一段时间后,我就总结出了以下几条规矩。

规矩一:到达要准时,制服要符合要求

第一次我工作的高级餐厅是在市中心,根据网上的描述,当日的工作很简单,服务一个50人的女性餐会,我的主要工作是canapes——端着小到一口一个的食物的大盘子满屋子转悠,一手拿着餐巾纸一手端着吃的,再配上灿烂的笑容即可。

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经理,看到我后,眉毛都快皱成8了,我刚自我介绍完,她就开始刁难我:她先举起左手手腕来查看时间:“你应该10点半开始工作,而不是10点半才到。”还没等我说话,她又指着我的鞋说道:“你的鞋也不是全黑的。”我看着我鞋上那两条经典白条,恨不得它们在经理的指点下,自动变成黑色。

随后,我就做了自我检讨,以后的工作每次都会提前5-10分钟到达,这样能有充裕的时间扎头发、换衣服。我也摒弃了我那双经典的板鞋,又花了刀投资了一双纯黑色的球鞋,这也算是我为Finedining交的学费吧。

规矩二:对水相当有执念

毋庸置疑,Finedining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服务要好。说实话,澳洲人民真的太有礼貌了,不仅是对待上级或者顾客,“对不起、谢谢、不好意思”这些早就成为了口头语;同事之间合作的时候,也是如此,比如你请求别人做一件事,每个人都会说:“xx,麻烦你,你可以帮我送这份餐到xx桌吗?谢谢!”等要是已经麻烦同事几次,礼貌用语更是要升级成为:太感谢了!我真的很感激!每次听到这样的话语,我都有一种错觉:感觉不是干了我份内的工作,而是帮了同事一个大到无法还掉人情的忙。

同事之间交流是这样,就更不用说陌生人了之间了,套用我一个朋友的观察:“我在墨尔本生活了一年多,在街上就从没有看到有人撕逼。”

毕竟,保持恰当的行为举止是本能,是良好的教育和个人素质的体现。

所以,在Finedining餐厅服务,基本上会用到上述所有的礼貌用语,满足客人的一切要求。

另外一个好服务的标准就是TopUp,其实就是给客人倒水——客人可以自己把食物送进嘴里,可以自己举起杯子把水倒进嘴里,但是绝不能让客人自己从水壶里往杯子里倒水,要是客人主动和服务员要求给杯子中加水则更为大忌!毕竟,不能让客人断了水,是Finedining服务重要的一部分。

客人一落座,我就要主动询问客人要喝什么水,该餐厅一共提供三种水,自来水(tapwater)、纯净水(stillwater)和气泡水(sparklingwater)。很多不明所以的客人以为在这么贵的餐厅吃饭,水是随便选随便喝的,于是为了配合自己的身份,都选气泡水。一听气泡水,全体员工心花怒放,心想:“好嘞!一瓶ml的水这就收你9刀。”

收到单子的酒保早已经熟练的把水放在吧台上了,然后像变魔术般掏出个小纸片贴在瓶壁上,再写上桌号。

在酒保操作期间,我就要把普通水杯换成气泡水专用水杯,而且只能给客人倒一半,随后马上把瓶子放进装有冰块的大桶中保温。

在上菜的间隙,我的工作之一就是在桌边来回走柳,观察每桌客人杯子中的水还有多少,如果少于1/3的话,就要马上给客人续上。等这一小瓶水分两、三次倒完后,更是要主动询问客人是否再要来一瓶,不明所以的客人由于体贴的服务而感到欣慰,点头同意,于是9刀又被加上了账单。

不同的Finedining餐厅对水的执念也不同。其中一家以灯光极其昏暗著称的餐厅,通过往杯子里加入柠檬片来区分纯净水和气泡水。装水的水壶也要用不同的颜色来进行区分,这些都要用心记住。

但由于环境过于昏暗,我戴着眼镜都看不清楚客人的杯子是否需要加水,每次只好提着两个水壶,**祟祟地走近桌子,进行近距离观察。

如果遇上不加柠檬片的餐厅,同一桌的两个客人分别点了纯净水和气泡水,这时候就要牢牢记住哪个客人要的是哪种水,并及时写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毕竟,提着水壶上去询问客人这种“粗鲁”的行为,想都不能想!

规矩三:熟记每个客人的座位号

临时工的工作之一就是记桌号。我发现大部分饭馆的桌号设置及其诡异,完全不按照常理出牌,通常桌号还是以个位数开头,到了隔壁区域,就跳到了两位数,而且还不是按照数字顺序来排列的。不知道老板是不是就是要以这种方式故意刁难服务员,觉得这样才“物有所值”。

Finedining的餐馆不仅要记住桌号,更要记住座位号。一般座位号用“cover”来表示,基本上是从左边开始,以顺时针的方向进行编号。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要和其他普通饭馆区分开来,凸显其服务性。比如一桌有四位客人,每个人都点了不同的前菜和主菜。等上菜的时候首先要记住桌号,再次就是座位号。断断不可像咱们以前在相声里听到的那样,服务人员端着盘子大喊:“谁的肠子?谁的肠子?”

众所周知,澳洲英语相当难懂。我工作过的一家餐馆的厨房不设响铃,同时也不安排专门的传菜人员,全凭服务员的自觉性——想起来了或者手头不忙了,才去看看有没有菜需要上。这时候主厨早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先是把菜怼到你面前,再快速的报出菜名+桌号+座位号,对每天重复无数次的他来说简单无比,对于长期工来说也不难,但对于我一个临时工来说,却是巨大的挑战,考验着我的英语听力,而听力恰恰是我最弱的一环。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买的是食物和环境的食客,一定会对该餐厅的细节和卫生充满信心。

对不起,让您失望了。

我一个朋友曾经去一家中东菜的高级馆子吃晚饭。前菜被端了上来,她刚拿起叉子就发现上面还留有前面客人食物的残渣。但作为一个临时工,她早就对这种情况见怪不怪了。镇静地拿出纸巾,稍稍沾水,在叉子上反复摩擦,直到把它擦得锃亮。

恰好这时经理看到了她的行为,大惊失色,坚持要为她换一副新叉子,她不同意,因为自己才擦干净,不想再换一副脏的。两个人就这样展开了拉锯战,最后经理终于占据了上风,自认为为顾客提供了贴心的服务,而她拿着另一副“脏”叉子欲哭无泪。

在那家灯光极其昏暗的馆子,我的工作之一便是给刚到的顾客上面包。面包是由厨房现烤而成,只要有新客人驾到,就要马上去厨房切下两片送到桌上。那个面包孤零零地坐在托盘上,几乎每个服务员都要用双手抚摸它,而这双手同时还要收桌子、拿抹布、提水壶……但可真没时间洗手。

我糟心地结束了第一次Finedining的工作后,穿好大衣拿上书包准备从前门离去的时候,被经理阻止了下来,“不能打扰了客人们的雅兴!”说完后,她让我从二层的厨房下到大门。

那会儿,我的从业经验尚浅,从来没见过这么油腻的厨房。我怕有意外发生,双手紧紧抓住扶手,一步一个脚印的在楼梯上缓慢挪动。不明所以的群众以为我下的不是楼梯而是*山。这时,一个问题出现在了我的脑海里,要是客人知道面前的食物是出自这样的厨房,他们是否还会有雅兴呢?

经过这几次Finedining的工作经历后,让我更加认清了现实:多花钱,并不一定会吃上干净的食物。以及从小听到大的那句话确实有道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原标题:《我在墨尔本的打工生涯:Finedining好吃活儿难干》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在墨尔本的打工生涯Fined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