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纷乱不止,人们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能够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时期,造就了乐府诗以及五言诗的辉煌。那些参与到这个文学盛世中的人们,也许今天还是一位世人仰慕的才俊,明日就可能成为阶下囚。可即使是这样,古体诗的发展也从没有在哪一个时代彻底停滞。
这些文人的付出,相当于建造了一个由古体诗往格律诗发展的坚实桥梁。在这座桥梁之上,每一粒石都是一位在当时的文坛作出贡献的才俊。而在这其中,有一块细小的石,却放出璀璨的光。这块石便是汤惠休。
乐府诗·南朝宋·汤惠休·怨诗行
1明月照高楼,2含君千里光。
3巷中情思满,4断绝孤妾肠。
5悲风荡帷帐,6瑶翠坐自伤。
7妾心依天末,8思与浮云长。
9啸歌视秋草,10幽叶岂再扬?
11暮兰不待岁,12离华能几芳?
13愿作张女引,14流悲绕君堂。
15君堂严且秘,16绝调徒飞扬。
此曲为乐府相和歌辞之楚调曲,全诗共16句80字,句前数字为该句在诗中序数。这是一首完整的表达女子相思与怨念的诗,虽然有怨念,但却婉转清新,一如汤惠休其他五言诗的风格:用词清新,营造的场景却华丽,但语意又绝不媚俗。
这首诗沿用曹植《七哀诗》首句,“明月照高楼”,此后的内容主旨虽与其一样,但所用诗句与曹植完全不同,堪称别出心裁。前4句的大意说,皎洁明月的光华照在高楼之上,这月光中好像有着千里之外的你的相思和深情在其中。
我的四周都像是漫溢着我那浓得化不开的相思,因为自你离别后,我没有一刻停止想你,这样的感觉让我有点透不过气来,真真是让人肝肠寸断。
到第5至第8句,女子的情绪在这明月之下变得更为伤感,于是她接着说,那吹动罗帐的秋风似乎都带着悲伤,而我呢,只能痴痴地坐在窗前傻傻地想着你,越想越忧伤。我的心儿啊,早就随着你的离去,而跟去了天尽头——你所在的远方,这样日日夜夜的惦念,让我的相思比那深秋的云还要长。亲爱的你,知道这些吗?
这2句“妾心依天末,思与浮云长”,让人印象无比深刻。我们遇到过或者读到过很多关于相思的诗句,其中也有很多独辟蹊径的诗句,但今天的这2句与其他的作品比可以说毫不逊色,并且,在这样的字词使用与拿捏上,诗人应是游刃有余。
说了自己的相思比那浮云长之后,自然是满腹怨念,于是女子想要找个方法纾解自己的情绪。在第9至第12句,女子在说,我在一路啸歌,可是并不能让我愉悦起来,就像这个深秋时节的青草,它的叶子还能够再次像春天般扬起吗?真的不能。这种感觉,又像那垂暮之时的兰草,花朵离开枝条一般,还能够保持芳香到几时?
虽然没有一句提及女子自己的怨念,但谁都能从这4句中读出她的心里的埋怨:也许我就像那深秋之时的青草,或者是那垂暮之时的兰草,终将走向憔悴衰老之路,而在此之前,你又是否能够回到我的身边?没有谁能够给她答案,但她的悲伤完全可以想象得到。
在那个年代,似乎女子对于自己容颜的在意程度甚至比之今天的女子还要厉害一点,当然,前提正是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子为前程计常年在外,或游宦或增长见识,于是女子总是孤孤单单一人独守空房,日夜期盼丈夫的归来。
既然如此在意,那么就来看女子又会想要用什么方法促使丈夫能够早日归来,或许那样的话,自己仍然如现在这般,依旧是一朵娇艳欲滴的鲜花。于是,在最后4句中,女子说,我想跟那张女一般,可以为你奏一曲《张女引》,将我所有的相思和日日夜夜盼你回来却总是失望的伤悲全都倾泻在你的屋子四周。可我又怕你的屋子又严又密,琴声只能飘荡而去,却不能让你听见。
张女引,是一首极为哀怨的曲子。既然女子想要弹奏一曲《张女引》,可又怕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这样的想法与猜疑几乎与曹植诗中“君怀常不开,贱妾当何依”的重重疑虑可说殊途同归了。看来,丈夫离开太久,女子猜疑的心思似乎都是一样的。
整首诗中,几乎处处都能读到女子的怨念,但细细品味之下,实际上女子的相思才是最多的,而且是充斥着字里行间的。她的相思比浮云还长,她的怨念也许比秋草还短。因为,她真正希望的是,丈夫能够早日归来,因为她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容颜日渐衰老,这种担心从来多见,《古诗十九首》之《冉冉孤生竹》就说“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所以,诗中女子透露的怨念和情绪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的丈夫看到自己时,用一种看陌生人的眼光看自己。这才是整首诗所想要表达的。她的满腹相思与怨念,是比深秋的云还要长,而真正想说的是:亲爱的你啊,早日归来吧,你可以多看看我最美的样子。
想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