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月圆人难圆跟随四大名著,看古代人如何
TUhjnbcbe - 2022/8/14 18:42:00
早期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m.39.net/pf/a_4487596.html

今年的中秋和国庆节连在一起,双节叠加,想必大家都已做好了长假游玩的计划吧。一提到中秋节,相信我们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从小时候起,我们就学过不少关于中秋节的诗,像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中秋节从古至今,都寄托了人们对于团圆、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可谓是“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在讲四大名著过中秋之前,我们先来熟悉一下中秋节的渊源吧!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会古典名著里中秋节的寓意。

中秋的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记载最早始于《周礼》,《周礼》也是古代华夏文化最早的礼乐形态,上面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大概意思是古代帝王在春日祭祀太阳,在秋日祭祀月亮,而古代帝王祭月的时间为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于是后世便称之为“中秋节”,古人之所以如此郑重的举行祭祀月亮的活动,其实是源于古人对于月亮的崇拜。屈原在《天问》中就曾写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竟能死了又再重生?月中黑点那是何物,是否兔子腹中藏身?可以说,这是古人探究天地变化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嫦娥奔月

古人长期观察后发现,月亮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能够带来丰收,而它循环往复的圆缺变化,更是尤为神秘,好像能够死而复生一般。因此古人格外看重对月亮的祭祀。

吴刚伐桂

中秋节真正成为固定节日还是在唐代,唐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有咏月的名篇佳作,并将月亮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兔捣药等神话传说联系起来,为以往严肃庄重的拜月习俗增添了浪漫之气,赏月之风由此兴起。到了北宋时期,中秋节则真正成为了普遍的民俗节日,至明清时已成为与元旦齐名的四大节日之一。

中秋节为何这么重要?

中秋节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成为中国四大节日之一,也跟中秋节所处的季节有关。在冷兵器时代,农历的八月正是秋高马肥的收获时节,同时也是征战打仗的有利时机。若是风调雨顺、大获丰收,那么农人们便要在抓紧时间抢收粮食的同时防范外敌来袭;而遭遇灾难,粮食歉收,便会导致社会动荡,人们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拿起刀剑为自己拼出一条生路。

中秋祭月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时值中秋月圆之际,战场上的战士遥望明月思念着故乡,而故乡之人亦在思念远方的游子,在这种思念、离别之情的衬托下,人们对“月圆即团圆”更是有了一种执念,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但不论是祭月、赏月。还是吃月饼、喝桂花酒,都脱离不开与这一轮圆月的相互应和,脱离不开“团圆”二字。可以说,中秋之夜的这轮明月,承载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家人的无限思念和美好寄托,正所谓是“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关于团圆美满的中秋节的作品已经有很多了,但四大名著中的中秋节场景却跟我们想象中的大为不同。下面就来一起看一看吧!

月亮能够延续寿命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有我们很熟悉的一个章节,名为《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灭星》,讲的是诸葛亮想要续命,于是在中秋之夜燃起七星续命灯的故事。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姜维在帐外引四十九人守护。孔明自于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孔明拜祝曰:“亮生于乱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马之劳,誓讨国贼。不意将星欲坠,阳寿将终。谨书尺素,上告穹苍:伏望天慈,俯垂鉴听,曲延臣算,使得上报君恩,下救民命,克复旧物,永延汉祀。非敢妄祈,实由情切。”拜祝毕,就帐中俯伏待旦。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则计议*机,夜则步罡踏斗。”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在中秋之夜拜月,就是希望月亮能能够延续他的生命,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一代名相最终还是身陨五丈原。

中秋夜惊*——《水浒传》

《水浒传》中对于中秋节的描述不多,但就这仅有的几次描写中,都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成为了真正意义的“惊*之夜”。

血溅鸳鸯楼

张都监让鸳鸯楼安排筵宴,与武松共赏中秋时,书中有这样一首诗,“玉露泠泠,金风淅淅。井畔梧桐落叶,池中菡萏成房。新雁声悲,寒蛩韵急。舞风杨柳半摧残,带雨芙蓉逞娇艳。秋色平分催节序,月轮端正照山河”,可谓是一幅祥和喜乐的中秋盛景,然而欢乐易逝,这盛景之下,紧随其后的却是一场场阴谋陷害,将武松一步步逼上梁山。随后还有诗云:“都监贪污重可嗟,得人金帛售奸邪。假将歌女为婚配,却把忠良做贼拿。”

剧版《水浒传》中的卢俊义

此外,《水浒传》中还有一章,讲的是卢俊义离开梁山后的故事,其中写到,“卢员外直喝得二目发直,四肢发软。眼看中秋将至,卢员外终于又鼓起勇气向宋江辞行。‘一别家山岁月赊,寸心无日不思家。此身恨不生双翼,欲借天风过水涯’”,然而满心欢喜、思家心切的卢员外却不知,等待他的并不是家人共度中秋的团圆美满,而是惨遭背叛、家破人亡后的无奈凄凉。

繁花似锦下的衰败——《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贾府

《红楼梦》中的中秋节更是全篇隐含悲意,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贾府一家人去园中赏月,“于厅前平台上列下桌椅,又用一架大围屏隔作两间。凡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然而,众人坐下后却只堪堪坐满一半,与往年节日里热闹喜庆的盛景相比倍感凄凉。

黛玉葬花

到了第七十六回,这种凄凉悲意则愈发明显,接上一回贾府众人赏完月散去后,黛玉因为中秋家家团圆,自己却独自一人,有些感伤,史湘云见状便安慰黛玉,约她一同去水边联句吟诗,看到暗夜中飞起的白鹤,史湘云吟出“寒塘渡鹤影”的佳句,黛玉不甘示弱,略微思索后便对上“冷月葬花*”的妙句。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葬花*”三字,正是隐喻了黛玉随后的命运。看似热闹的中秋对诗背后,已然隐隐显露出贾府众人的凄惨结局。

87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世事难料难团圆——《西游记》

老版《西游记》中的百花羞公主

不同于《水浒传》和《红楼梦》,可能是因为《西游记》*神元素居多,对于“人情味儿”浓厚的中秋节并没有多少描写,只在第二十九回《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中有所提及。百花羞公主就是在中秋之夜被抢*袍怪抢走的。她托唐僧师徒为自己父亲带的信中写道:

“不孝女百花羞顿首拜拜大德父王万岁龙凤殿前,暨三宫母后昭阳宫下,及举朝文武贤卿台次:拙女幸托坤宫,感激靡劳万种,不能竭力怡颜,尽心奉孝。乃于十三年前八月十五日良夜佳辰,蒙父王恩旨着各宫排宴,赏玩月华,共乐清霄盛会。正欢娱之间,不觉一阵香风,闪出个金睛蓝面青发魔王,将女擒住……”

宝象国百花羞公主

结语

总体来说,在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四大名著中的中秋节,悲情的意味要更浓郁一些。但也正是这一出出悲剧,对应了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无常。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自亘古时便悬挂于夜空中的那一轮明月,皎洁清冷的月光洒落人间,而月光之下上演的一代代人世间的离合悲欢,却在不断变化。转瞬之间,百余年匆匆而过,而在我们身后,亦会有无数个百年即将到来。终有一天,我们也将化作后人茶余饭后的闲谈,或是史书上平淡无奇的几行墨迹,不过那又如何呢?“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只需惜今日,莫待悔明朝。”

1
查看完整版本: 月圆人难圆跟随四大名著,看古代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