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很三冷作品
傣语“豪洼”也叫豪洼萨(即通俗说的进洼、关门节),“哦洼干朵”也叫哦洼萨干朵(即出洼、开门节),是所有信仰南传佛教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和部分佤族有过这个节日,时间在傣历8月15日(公历7月中底)。节日来源于古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
“豪洼”和“哦洼干朵”说是信仰南传佛教信徒的宗教节日,但相比起来,傣族的庆祝活动更具有代表性和更具浓郁的宗教色彩。
时间
每年傣历8月(今年傣历有双8月)15日的这一天(即公历年7月31日),信仰南传佛教的傣族年满50岁以上的男女中老年人,在“豪洼”3个月里逢月15、30日都要入住奘房(寺庙)静修、受戒,傣语叫“暖行”,全寨基本上停止生产一天,一起来庆祝这个节日。天亮后,傣族人全寨都会到寺庙供养、听经、滴水。逢月8、23日也要到奘房礼佛一天,但不在奘房入住。
意义
傣语“豪洼”,意为进入传授佛法的时期,到历时3个月的传授佛法结束的那一天(即傣历11月15日)便是“哦洼干朵”即开门节,意为走出传授佛法时期。在这3个月期间的关门节,被视为信众的安居戒斋期。
“摆豪洼”(关门节)来源
相传,每年傣历8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傣族习俗
据云南瑞丽傣族习俗,要到“豪洼”的前几天,结过婚的年轻男女要给已经上奘房静修的长辈(亲人)送“恩金恩路”(即贡钱食费)及相关贡品,也是给长辈买上奘房静修所需(自己年轻还不能上奘房静修,委托长辈到奘房求祈福给亲朋好友),这能够充分体现傣族的尊老爱幼传统思想。
“豪洼”前去送“恩金恩路”,接受长辈的祝福
你们会送“恩金恩路”,说明你们已经很懂事了
傣历8月14日这天,年轻人要给长辈准备上奘房所需,当然也有很多贡品。有的村寨还敲锣打鼓沿着寨子村道挨家挨户去化缘接收集体贡品,那个感动的和热闹嬉戏的场面无法用文字来表述。
凡遇到的人都得要慷慨解囊,那天“代言人”(作者)也表示了元心意。
要“豪洼”了,佛爷与小和尚也在忙碌着
在“豪洼”关门节的3个月期间,民众到佛寺里听高僧讲经是一项主要活动。高僧讲授的内容少不了成佛者的故事,并以此来教化众生立志成佛。
在奘房“暖行”的老人们
期间,除了在本村听经,还要到总佛寺和附近寨子,特别是田间地头连接的寨子相互往来奘房听经,这个傣语叫“送丙”,即“洼”节里送贡品(通俗叫关门节里送礼物食物)。
除了“洼”里逢傣历8、15、23、30日老年人要到奘房静修吃斋听经,也就是所谓的闭门修行外,其余的日子要相互走访,到附近寨子奘房里来“送丙”。意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化解我们寨子之间平时存在的矛盾与过错,增进团结,共同促进和谐与发展。
从“豪洼”至“哦洼干朵”开门节的3个月期间,傣家人不许举行婚礼,不建盖新房,不出远门,要集中精力搞生产,定期到佛寺拜佛、赕佛,虔诚信佛的长者,自觉戒斋,穿白衣服,包白布头巾,妇女统一着咖啡色裙子,年纪差不多当奶奶的需要到奘房住宿,每隔七天举行一次拜佛活动,届时,信众们带上食物、蜡条供祭佛祖,聆听寺内高僧颂经,讲解教规、戒律、佛经故事,这个巴利语叫“塔玛扎嘎”。届时还要举行一次称为“赕坦”(献经书)的重大活动。
“塔玛扎嘎”现场
参加“塔玛扎嘎”的年轻人
其次,在“洼”节里选一个好日子,要给家里去世的先辈们做佛事活动,傣语叫“先路”,并给先辈竖立招*幡,意在唤起亲人从天堂的那边回到美丽人间。
至于小和尚们,就规规矩矩在奘房里好好学习和做好劳动了,看看偶尔也有上树游戏的。
“洼”节里快乐的小和尚
也有临时来当“和尚”的生人男孩,到奘房来短期披袈裟,这个傣族叫“豪洞腊法”。
“哦洼干朵”(开门节)活动
3个月的“豪洼”关门节日期届满,即傣历11月14至16日,便举行“哦洼干朵”,即开门节庆祝活动。基本程序是:
14日下午,寨子要竖立吉祥幡、团结幡,家家户户要把水果及姜苗串起来捆绑在幡杆上,看到硕果累累,意味着寨子的团结和力量。
寨子竖幡
晚上,整个奘房都会点上(佛历年数字)支蜡烛,正所谓的“点灯节”已经上演,这时候,寨子里的小伙子小姑娘敲锣打鼓一起做贡品到天亮,傣乡今夜未眠。
15日,老人们继续入住奘房,继续佛事活动。
16日,全寨子人穿上漂亮衣衫,带上纸花、蜡条、花树、食物、钱币来到佛寺,举行隆重的赕佛和颂经活动,这天傣语叫“哦洼干朵”,也叫“摆哦洼”(即出洼节)。敲锣打鼓集体吃施舍饭、僧众聚餐,这个热闹与欢乐场面,正是传说中的“谷子*傣家狂”了。
“干朵节”聚餐的傣味
今夜未眠,怎能不飞歌
这个夜晚之后,傣家村寨又恢复往日的多情浪漫的生活,僧侣们即可以走出佛门,信众可以出远门,傣家可以盖新房,小伙子们可以“串姑娘”(方言,寻觅恋爱对象之意),恋人可以举行婚礼。
在“哦洼干朵”后第7天,即傣历11月23日要举行“摆少散”节,后继续“干朵”狂欢持续一个月,即到傣历12月15日那天才算结束。期间,老人要带着寨子里的年轻人去曾经“送丙”过的总佛寺和寨子“干朵”,这个环节傣语叫“弄光”,届时还有原生态对情歌说情话呢。期间,还有到奘房“盖什米”(点蜡烛)、“赶听”等活动。事实上,长辈们是借机给寨子年轻人谈情说爱选对象呢。
“摆少散”的人们,欢歌笑语
其次,老人们要为那些在“洼”前给过她们“恩金恩路”年轻人“咩古素”,带一些水果到家里感恩还礼去。
“哦洼”一个月之后,就是进入冷天了,傣族要举行“摆尚赶景”(即为和尚佛爷布施袈裟节),“摆尚赶罕”(即为佛像连夜赶织金袈裟节)····
金袈裟要披到浴佛节时才解开
到公历2月份,也就是春节左右举行“摆旱尚”(小和尚出家节),紧接着有塔的地方要赶“塔摆”,有奘房的寨子烧白柴塔,再后就是浴佛节、卫塞节。
傣族寨子烧白柴塔
卫塞节,释迦牟尼佛诞日点盏莲花灯,气势宏伟。
特别鸣谢:部分图片摄影召等傣、爱美应、岩、阿勇
参与方式:
请将需要投稿的图片和文字打包发送到邮箱:
yangpingcai
fox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