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福州女子铁骑完成第一期训练的队员。新华社宋为伟摄)
她们在职场中找到真我
成为梦寐以求的科学家之后,唐立梅最大的意外收获,是得以洞觉出大自然的瑰丽气魄。唐立梅是中国首位“蛟龙号”大洋深潜女科学家。早在能够实地“潜海”之前,她便在实验室的冷板凳上躬耕多年。埋首在仪器设备、参数模型中间,日复一日测算多金属结核覆盖率、含水率、湿密度、干密度这些复杂数据,这些工作艰涩、枯燥,但是她却自得其乐,脑海里不断想象科学的浪漫场景:这些结核静静地躺在海底,枕着柔软的沉积物,千百万年来一点一滴地默默生长。“我迫不及待地想去跟它们打个招呼,看看它们是怎样鳞次栉比地排列,如何一圈圈吸附深海中的化学元素,慢慢长出光滑的脑袋和粗糙的身体。”唐立梅说。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年9月7日,唐立梅在载人深潜器“蛟龙”号首次试验性应用科考中,有机会搭乘“蛟龙”号,执行第72次的深潜任务。下潜的前一天晚上,唐立梅停止喝水,因为蛟龙号载人舱直径只有2.1米,内部没有厕所,而整个下潜过程需要近10个小时。早上8点,她干咽下几块饼干和一只煮鸡蛋,就和另外两位潜航员开始登舱。接下来的日子,唐立梅反反复复讲述第一次潜海时看到的奇观。在水下看海面,阳光透下来,海水湛蓝。来回晃动的水面,泛着白光。紧接着,窗外的光线越来越暗。到水下米的地方,突然眼前一亮,第一个发光生物出现了,像流星,很快地从眼前划过去。那一天,在米深的海底,唐立梅遨游了近10个小时,有幸遇上采薇海山。抵达海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白色的沉积物,感觉就像到了海底的外太空。海底没有阳光,没有光合作用,都是化能合成的生物。它们有的有根,像植物一样长在海底,如天山雪莲般纯净,有的又鲜艳欲滴,美得不可方物。(唐立梅,中国首位“蛟龙号”大洋深潜女科学家。)
这次潜行,唐立梅和她的同事超额完成任务,她们做了生物多样性的取样,调查地质成分。唐立梅像一个购物狂闯进商场一样,带回了海水、岩石和沉积物。最让她兴奋的是,她在实验室里分析的一行行数据,终于在眼前一帧一帧地具象化了。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当真正迈出步伐,去感知它,就会发现自己也同样美好。唐立梅已经探索了海的深处,领略了大自然的未知与奇妙;而叶梓颐则把她的镜头对准了更为广袤的星空。作为一名星空摄影师,叶梓颐第一次看到流星,是15岁高中住校时,在她从教室走回宿舍楼的路上,无意间抬头,一颗火流星划破天际,刹那间照亮路面。她后来才知道,这是北半球四大流星雨之一的双子座流星雨。那是年,生活在北方的人们早已习惯了漫天的沙尘暴和光污染,长到十几岁,孩子们仍然对头顶上的星空全无概念。在北五环外学校小区的一处荒凉处所,叶梓颐拿起指星笔和星图,参加天文奥赛,成为北京天文馆首位志愿者,看星星、拍星星,成为她每次旅行的重点。直至后来,终于成为了一名职业星空摄影师。年3月,叶梓颐去到自己的梦想之地,玻利维亚的天空之镜和复活节岛。为了等一场完美的日出日落和满天星空,她在乌尤尼盐沼里泡了整整6天。正是在这里拍摄的一张照片,登上了NASAAPOD天文每日一图。这张名叫《发光的乌尤尼盐沼》的作品,拍摄于被称作“天空之镜”的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沼,那时是2月份,旱季即将到来,很多泥沼都已干涸,干燥产生的裂纹呈现出规律的六边形。远处的县城带来轻微的光源,所以在没有月光的漆黑夜晚里,拍到地面洁白的边缘和纹理。天空参天繁星,地面六边形平整铺排,简直美极了。她成了追星星的人,追着星星走,星象在哪里,她就去哪里,美也就在那里。其实,通过一份忠爱的职业就会让女性发现自己无穷的人生价值。以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