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还有一首:最壮阔的中秋诗词
念奴娇·过洞庭
宋代:张孝祥
张孝祥被贬之时,中秋时节路过洞庭湖,碧空万里,水波不兴,月照湖面,寰宇澄澈。泛舟湖上,以长江之水为酒,把北斗星当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我一起细斟慢酌。此情此境,没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这种壮阔、这种豪情,遍观宋词,无以复加。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第
4
则
月圆人缺,苏轼的感怀是千百年来中秋所内涵的特质,也是众多文人雅士的缩影。每逢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之时,一轮皓月当空,与千家万户的灯火交相辉映,便会引发多少孤苦异客慨叹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端怅惘。
当然,众多文人当中,也有类如明代徐有贞的朗然愉悦,其《中秋月》一词情绪高昂,“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第
5
则
周作人记家乡的中秋祀月
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对家乡绍兴的祀月风俗,记忆尤深,他在《儿童杂事诗》中有一首《中秋》诗写道:“红烛高香供月华,如盘月饼配南瓜。虽然惯吃红绫饼,却爱神前素夹沙。”诗中记载了江浙一带中秋的风俗。他在诗后自注:“中秋夜祀月以素月饼,大者径尺许,与木盘等大。红绫饼也是一种精美的点心。”这种素月饼四两起步,最大的有十斤重,配上水果四色和南瓜、西瓜、北瓜(西葫芦)放在供桌上,旁边烧着一对小至一两、大至一斤的红烛,孩儿们挨个磕头,直到烛残月西而罢。祭祀完毕,一家人切月饼为若干块,分饷男女大小,仆工佣妇也有份。这就是绍兴中秋祀月的风俗。
周作人还在《药堂语录·中秋的月亮》中说:“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当地还有一个中秋月的传说,相信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即所谓月华。这个美丽的传说,给中秋的月亮又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而当现代汉语兴起之时,对于中秋也有了现代诗的表现形式。
《我的思念是圆的》
(现代)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编辑:张欢欢
长沙市实验小学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