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2/5/11 15:43:00
应老养蜂*师傅多年之约,我搬运我的几十箱中蜂去乌首坡脚摆放,采铁桐油、鸡爪(鸡拐枣)、山乌桕花蜜,并在此地度夏至“处暑”节待采五倍子花后再搬回原场地采秋冬蜜。*师傅居住在乌首组,乌首组坐落在大山原始森林深处,植被好,蜜源植物极为丰富,主要蜜源有:春野桂花、锥板栗、毛板栗、青皮香、鸡拐枣、山乌桕、五倍子、木本野花椒树、鸭脚木、冬野桂花以及千里光等。乌首组16户,全姓*,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来蜂,40群以上的有3家;他们的蜂,一年四季不用饲喂,1年割2次蜜,群产蜜15~20kg,乌首组有年的养蜂历史,是远近闻名、名副其实的养蜂寨。年5月8日,我邀请锦屏县丰顺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欧理事长前往乌首组考察小转地放蜂地点,选定乌羊坳画眉田。此地交通、生活、水源便利,地势开阔向阳,为放蜂的理想之地。此时,正值铁桐油树开花,放眼望去,四周大山坡上开满了雪白的铁桐油花,正是蜜蜂进场的最佳时期。经小转地搬迁前的准备,于5月12日晚把我们的中蜂一次性迁到此地(其中本人60群,欧理事长89群,混杂摆放),翌日清早把蜂箱摆稳放妥,期盼着天晴、蜂勤、蜜丰收。5月,正是多雨时节,13~17日连续几场阵雨,虽雨量不很大,但雨水冲淡了花蜜,同时也影响了工蜂出勤访花,蜜蜂进场后只采到少量蜜、粉,箱内蜜不足。打开蜂箱检查,发现有部分蜂群蜂王停卵断子,工蜂开始拖幼虫出巢,特别严重的是5月22日晚降了一夜的大暴雨,第二天早上,遍坡的铁桐油花全被打掉,坡上的鸡爪树、山乌桕开花期在6月12日后,蜜蜂无花可采。别无他法,惟有对全场蜜蜂进行连续3天的人工救助饲喂。喂后的第五天,欧理事长的蜂开始出现飞逃,截至6月5日,共有25群飞逃,飞逃率达28%,而且飞逃的均为小箱7框以上的强群,损失极其严重。我的60箱蜂只飞逃了2群,飞逃率为3%,飞逃群中有一群是4月3日过的箱,有3脾蜂,另一群为6脾。我俩的蜂是同一时间进的场,并放在同一地点,还是混杂摆放,为何欧理事长的蜂飞逃率高达28%而我的却为3%?事后经查看了大量中蜂养殖方面的相关资料,得出的结论是——中蜂受热所致。我用的是十框标准中蜂箱,转地时,最强群有7框,4~6框占强,4框以内的不到10箱;欧理事长用的是意蜂箱尺寸改制的非标准蜂箱,他的蜂大多为强群,7框以上的群超半数,转地时有用12框大箱的,为了搬运省时、降低成本,大多用的是小箱装6~7框,飞逃的25群均为小箱装6~7框的群势,而用12框箱装的强群没有飞逃。由此看出,用大蜂箱运蜂转地,箱内空间大,在转运中蜜蜂有空间休息,产生的热量短时间内消失,反之用小蜂箱把蜂装满框转地,蜂群受震动而发热,由于箱内空间有限,温度高、持续时间长,导致蜂群受热,最后造成了蜜蜂的飞逃。由此可见,今后若要进行中蜂小转地饲养,最好选择用大箱运蜂,尽量避免箱小蜂多受热造成的飞逃,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摘自:《蜜蜂杂志》,作者:龙定柄。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蜂博士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