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今月曾经照古人
TUhjnbcbe - 2022/5/4 12:57:00
今月曾经照古人

作者|婉约

编辑丨婉约的似水流年(ID:wy)


  中秋,又称月夕,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最早见于《周礼》。


  吴自牧《梦梁录》中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可见月满中秋,这个集丰收的喜悦,团圆的喜悦于一体的传统节日,在国人的心目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那把酒临风后,起舞弄清影的欢歌笑语,那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百转千回,莫不从深情之人的心上流过,连带着更多无法言说的情绪,剪不断理还乱。


  都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这个有着亘古不变美好寓意的传统节日啊,不仅因为这一夜的月色倍明于常时而让人倍感亲切,更因为它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月之光传人之情义,而让人倍增思念。


  这一天,无论身在何处,所有人的心都向着团圆的方向。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各种各样的中秋活动铺陈开来,让这片明亮的月光在厚重之余更平添了几许浪漫的色彩,也让身在他乡的游子即使走的再遥远,也能够与家人站在同一片清辉下,共赏一轮明月,共度一个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该是怎样浓烈的相思之情呢,直教人感动莫名!


  群星闪耀的古诗词世界中,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望月怀古》之所以如此扣人心弦,是因为它不仅写出了天涯相隔的离人们对阔别已久的故乡和亲人最难以割舍的情深缱绻,更借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深远寥廓,激发起人们心中无限深切的怀古之思。


  “隔千里兮共明月”。月上中天之时,一往情深之人捧起满把可人的清辉,在抬头望月之际将满腹相思转交给清亮的月光,期待明月将自己深藏不露的情意送达所思所想之人的身旁,也将自己最为诚挚的问候送到*牵梦萦的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始终觉得,这一份天涯相隔的遗憾,终将被生生不息的思念填满,而那轮被频频举杯相邀的明月,也终将在遍尝人间离恨之苦的人们心上,画上无数个美丽的同心圆,然后在彼此互道珍重的祝福声中,将无穷无尽的思念悄悄传递: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中秋,有满满的思念,也有无尽的诗意,除了遥寄相思,还有赏月的习俗。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有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之夜,到西湖赏月赋诗唱和,的确是文人雅士交游活动的不二之选,而西湖赏月,最负胜名的,当数平湖秋月和三潭印月。

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南宋时就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三,元代时又称之为西湖夜月而列入钱塘十景。三潭印月岛则位于西湖中央,拥有“湖中有深潭,明月印水渊,石塔来相照,一十八月圆”的奇异景致,因此而成为西湖十景之中的第一胜境。


  正如田汝成所言,中秋之夜,月明星稀,看满目清辉遍洒人间,本来就是极其美好的事情了,更何况还有这火树银花所勾勒出来的喜庆祥和作陪,与家人泛舟湖上,与亲朋踏歌而行,听丝竹管弦围绕,有美酒佳肴相伴,这样甜美的生活,怎不让人开怀。


  此时,花影交错的湖面上,倒映着一轮圆圆的月亮,这轮疏朗的明月,被清秋的风一吹,涟滟在水光之中,也叠影在人们心中,既有仰头望明月的惬意,又有寄情千里光的深遂,如此美丽的景致,又怎不醉人心房?

中秋的月亮总能够给人以无尽暇想的可能,也能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生出温柔的情愫。皓月当空,银光万里,人们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着月亮,也将浓缩在骨子里的浪漫报之以圆圆的月亮。

难怪诗仙李白要在举杯的夜晚《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是啊,从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开始,到一版又一版更趋完美的演绎,在古人浪漫的情怀里,中秋的月亮绝不是一枚清冷的月亮,它是有故事情节的。那里有仙乐飘飘的广寒宫,有轻舒广袖奔月的嫦娥,有被玉帝责罚总也砍不断桂花树的酒师吴刚,有拿着玉杵跪地捣药,制作长生不老丸的白色玉兔......


  当这种生长在骨子里的浪漫与古人对天象的崇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有了明清两朝民间八月十五夜承载着敬意与情义的满满仪式感:

“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在溶溶的月色底下,摆起大香案,将月光神牌位摆放在月出的方向,高燃红烛,由全家人依次向月供而拜,然后由当家主妇将象征团圆的月饼按家人的多少切成大小均匀的等份,分送给团团围坐的家人们,也包括出门在外的人。


  “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始终相信,无论是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古代帝王,还是因虔诚拜月,后被天子立为皇后的丑女无盐,或者是以求科举应试得中,蟾宫折桂的年轻男子,祭月拜月,不仅是敬月习俗的遗痕,更是祈求美好生活,祈愿万事如意之时不可或缺的礼仪。


  高悬于天际的月亮,蕴涵着时空的永恒,引发人们作深刻地思考。无数的文人骚客为此而留下了许多万古不朽的名篇佳作。这一枚薰香的月亮啊,被不同的人崇拜着,敬仰着,遥想着,追忆着,更是被不同的人思索着,探寻着,审视着,端详着:


  它是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洒满了清辉的月亮;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写满了祈愿的月亮;是范成大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缀满了相思的月亮;是辛弃疾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的充满了豁达的月亮;是白居易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的填满了记忆的月亮;是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盛满了童真的月亮;是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溢满了思念的月亮;是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的落满了欣喜的月亮......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这一枚薰香的月亮啊,不仅是万千黎民膜拜的对象,同样是帝王心中向往的殿堂,要不然怎么会有是年八月中秋之夜,玄宗在宫中赏月,笙歌进酒时突发的奇思妙想:“此月普照万方,如此光灿,其中必有非常好处。见说嫦娥窃药,奔在月宫,既有宫殿,定可游观。只是如何得上去?”也就不会有他在梦游月宫后,受仙乐启发而终于谱就的《霓裳羽衣曲》了。


  “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一个浪漫的时代,成就了一段令人浮想联翩的浪漫传奇,一个多才多艺的风流帝王,成就了一部音乐舞蹈史上堪称经典的千古绝唱。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从此以后,历史的天空留下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绝代佳人的翩翩舞姿;从此以后,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擅歌舞,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的杨贵妃,在她精心排舞,倾心演绎的霓裳羽衣曲里永生,惊鸿一瞥,永难抹去。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与谪仙人李白《把酒问月》所感想的一样,好几个月光普照的中秋之夜,我都会早早地站在湘湖景区越堤之上的梦湖桥边,等那一轮我盼望了整整一年的月亮一点一点地从它背倚的西山山岗中爬上来,看它一点一点地将夜明珠般洁净光亮的清辉吐出来,再一点一点地圆满成我心中预期的模样。


  此刻,这一枚薰香的月亮啊,照在轻波微漾的湖面上,和着小桥流水的节拍,在秋叶无声的相望里,在秋荷无言的相向中,早已静默成人间最为极致的温柔了。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在融融的月色底下,在潺潺的流水之间,手提一盏心灯,与至亲至爱的家人缓步走过一座座古意相连的石桥,在古与今的时光交错中,在虚与实的闪转挪移中,我仿佛领悟了禅语我心相印的真实含义。


  遥望今时之月,怀想古时之人,我想,我总该记住些什么,或者,别再遗忘了什么。

作者简介:婉约,本名:沈莉,浙江杭州人,一个与文字结缘的女子,文字清新,文笔细腻,已出版个人散文集《相遇红尘,邂逅爱》,

婉约美文微杂志

■wy■个人长按图片,选择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月曾经照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