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都是月亮惹的祸,那样的夜色太美太温柔
TUhjnbcbe - 2022/4/23 0:08:00

万年春

李白是大唐诗坛上的大咖,最牛的时候是“那年贺知章眼花了”(余光中诗句)惊呼为“谪仙人”;李白这辈子最为高光的时候是: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以李白的才情,是有资格傲视天下的。狂傲不羁一点也没关系的,据说他居然让大唐办公厅主任高力士给他脱靴磨墨,这还了得?李白如此浪漫、洒脱、天马行空,似乎就没有什么“伤心事”一样。其实,“伤心总是难免的”——

李白在两件事上,还是会黯然神伤的——一是面对时间的流逝,李白会发出“高堂明镜悲白发”的伤感,二是是当他思念故乡的时候,他也会低下他那高傲的头颅甚至潸然泪下。

李白对思乡的表达既是“李白”的,也是“中华民族化”的。

尤其是脍炙人口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据专家考证说,公元年,也就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那年秋天,26岁的李白做了“驴友”,背着双肩包——流浪漂泊到了扬州,独居旅馆,九月十五日夜里,他“遇到”了一轮圆月,在溶溶月光下,李白就开始想家了——故乡。李白的故乡或者说故里是一道糊涂题,不说也罢,但此时思的故乡应该是四川省江油市的青莲镇吧。

李白写了《静夜思》,似乎意犹未尽,就又写了一首:

秋夕旅怀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首诗,还是很有意思的。《静夜思》只写到“低头思故乡”,便戛然而止:

没有写自己“思”故乡的什么?

“故乡”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也是一个被诗意化的想象;

“思”谁?

“思”到什么程度?

留下了巨大的空白,让读者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这首诗算是《静夜思》的“续集”,是在《静夜思》结束的地方起步——

秋风从海面上吹过来,把我思念故乡的心情也吹得飞了起来。

回家的路是那样遥远,时间如水一样一天天在流逝。

抬头望望天空漂浮不定的云,寒冷的月光令我柔肠寸断。

萋萋芳草已经在秋风中枯萎,白露已到,谁为我准备过冬的衣服?

银河在梦中移动,醒来后月明星稀。

谁能够为我擦去思念故乡的泪?

你看,李白是不是“哭”了,这就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思乡时”。

事实上,这首诗是对《静夜思》的回应,用具体的情景回答了《静夜思》留下的问题。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就会发现二者构成一种互文关系,相互解释并且相互补充。具体地说明了——

思乡的起因(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为什么回不去(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现在的处境(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现在的心情(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填补了《静夜思》留下来的艺术空白。可以说两首诗是“取长补短”的姊妹篇——

但“都是月亮惹的祸,那样的夜色太美太温柔”。

李白的一生与月亮有着宿命般的关系,据学者统计,李白留下的诗篇,其中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就会有一首和月亮相关。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与月亮不离不弃——月在李白笔下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具有丰富而神奇的内蕴。特别是李白望月思乡的诗,卓尔不群、别具特色。

公元年,也就是写《静夜思》的头一年,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世界那么大,他要去看看”,刚刚离开故乡,就忍不住“想家”了——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的“月亮”不是泛泛而指的一般月亮,而是特指“峨眉月”,同样是秋天,月亮作为故乡的能指和意象进入到李白的思乡诗中。峨眉山是蜀中名山,李白从小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四川,第一次离开家乡——那离愁别绪就被月亮点燃了,挂在峨眉山上的那“半轮月”就挂在了李白的心上了,挂念家乡是自然的了。因此,李白在借月抒愁时,故乡的情思便油然而生。“峨眉山月”在“离愁”中化为了“乡愁”,这就是“思乡明月”的意象,这种意象在《静夜思》中,人与月的瞬间碰撞,一种精神的遇合,在月光的照耀下,诞生了这首千古名篇。

事实上,这种“人与月的瞬间碰撞”,不是李白独有的发明和创造,是在借鉴和化用中的升华——《静夜思》短小精悍,语言浅白,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继承和发扬了南朝民歌风格。而在流传下来的南朝吴歌当中,就有一首《子夜四时歌?秋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这首诗和《静夜思》是不是“长”的很像,特别是后两句,就是对“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仿写,不仅语句相似,而且用韵相同。但我们不能说李白的《静夜思》“抄袭”了这首诗。李白从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营养,注入自己的思乡之情,使月亮这一思乡意象更加耀眼明亮起来——照亮了千千万万漂泊在外的浪子的思乡情怀。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具体到《静夜思》却一点都不浪漫,不浪漫是不浪漫,但这首诗还是有一点仙气的。望月思乡是一个常写常新的题材和主题,不单单李白如此。月亮作为客观存在的自在之物,尤其运行变化的自然规律,所以,月有阴晴圆缺,光有明暗淡晦。各种各样的变化都会通过视觉冲击,引起人们的微妙感觉,引发主观上情绪的变化,正是因为明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意象特征,“月亮意象”是历代诗人的“宠儿”。《静夜思》就是李白沐一身月光,让思绪在天地间穿越,在客观现实和主观情思之间不断地游弋、徘徊——

床前明月光——是客观描写,是思乡的环境和诱因。

疑是地上霜——是主观表现,是视觉上的恍惚和错觉。

举头望明月——是客观描写,是下意识的动作和行为。

低头思故乡——是主观表现,是内心的感触和无奈。

这种表现形式呈现为这样的抒情方式:“客观/主观——客观/主观”模式的不断往复,诗人因“光”而起“疑”,因“疑”而误以为“霜”,因“霜”而感到了冷意,于是,一轮皓月当空,远在家乡的“伊人”是否也在望着这同一轮月,就有了“举头”,“举头”不仅望的是“明月”,还有亲人,望而不见,只好“低头”思念,李白在“低头”的瞬间,是否也留下了眼泪?在《秋夕旅怀》中就有了答案。

近代知名学者、诗人,现代著名文学家俞平伯之父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说:前二句,取喻殊新。后二句,往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乡思。良以故乡之念,久蕴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正见其乡心之切。且“举头”、“低头”,联属用之,更见俯仰有致。

都是月亮惹的祸,那样的夜色太美太温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都是月亮惹的祸,那样的夜色太美太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