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宋代诗人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谓是家喻户晓了。它们都与一个节日有着联系,那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起源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
发展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习俗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一窗明月一窗竹,
一缕月光一缕情。
一丝清风一丝凉,
一片真情一片心。
天高云淡月芬芳,
深情厚意花飘香。
秋色迷人秋水淌,
秋景美丽秋意长。
人间中秋庆团圆,
遍地流霜涌财源。
花好月圆人长久,
合家幸福乐悠悠。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是否团圆,我们都应该记得并过好我国的传统节日。
今年中秋,学校虽然封校,因我们工大的“家文化精神”,学校赠予每位同学两盒工大特制的月饼,让大伙内心充满了家的温暖吧!
明月如霜照桂花,遥送祝福到你家。中秋思念圆似月,情意拳拳无断绝。月饼飘香九州欢,幸福吉祥绕身边。
皓月闪烁,星光闪耀,朵朵开志愿者协会祝大家中秋佳节,美满快乐!
今天,你吃月饼了吗?
文字
*小倩
排版
李思琦
校对
周恬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