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鲍鱼海参已经广泛走入寻常百姓家了。那么如何科学地食用它们,才能更有助于健康呢?小编今天就和大家来聊聊其中的中医养生道理。
鲍鱼
鲍鱼的名气比较大,很多人吃鲍鱼其实是吃一种身份、地位和感觉,山珍海味里面的鲍、参、翅、肚,它是排在第一位的。
1
●它量少,物以稀为贵,不可多得。
2
●它的肉质比较鲜美,营养丰富。
3
●它肉质鲜美,但是又不容易保存,需要打捞起来马上吃,过时的鲍鱼就会变得腐烂、腐败、发臭。鲍鱼作为一种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极高的这么一个食物来讲,一旦它变质变坏了,那个味道是很臭的。
在中国古代,孔子就说过:“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典故,就是秦始皇巡游全国的时候,死在路上,正好是夏天,他的尸体就腐烂了,发出恶臭。当时赵高和李斯就想了一个办法,为了掩人耳目、掩人口鼻,他们就在拉秦始皇尸体的车上装了很多鲍鱼,其实就是想用鲍鱼的臭来掩盖尸体的臭。正是因为鲍鱼的保鲜特别不容易,也增强了它的珍贵。
鲍鱼作为食品来讲,它的肉质特别细嫩,没有那种腻的感觉,本身营养丰富。而且由它做出来的汤清,味道却很浓,用它烧菜、做汤,都是妙味无穷。
鲍鱼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能够补肝、补肾,进而达到养肝明目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鲍鱼中含有一种仙灵素和鲍灵素2,有比较强的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没有吃过鲍鱼的人,头一次少量地进食鲍鱼,吃完以后会产生全身发热,出现兴奋或者失眠的状态,这就是人们对异体蛋白摄入,或者这种高质量的蛋白的摄入以后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您能够把它消掉化掉,这种蛋白质就给您提供了很高的能量。如果一次进食量大,或者是进食频率过高的话,这种鲍鱼除了会让身体产生燥热以外,还会形成一种痰浊和阴寒的物质,留在体内,会导致人产生肥胖,或加重痛风或糖尿病的发作。所以我们建议大家不吃或者是少吃。
抛开鲍鱼的肉不说,我们来单说一下鲍鱼的壳。
鲍鱼的壳,中医叫做石决明,古代人还把它叫做“千里光“,因为它有非常好的清热平肝、滋阴潜阳的作用,而且还能让眼睛变得明亮,把眼睛上长出的翳膜给退掉。
所以我们用石决明来治疗现代的很多病证,比如高血压和头目眩晕症,另外还治疗一些由高烧引发的惊厥、手足抽摘等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肝风内动。肝风内动的原因就是人的肝火升腾过旺,我们用这种平肝潜阳的药去给他中正,达到安神的目的。
海参海参是的山珍海味里的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以前被认为是很奢侈的食品,现在经过人工饲养,大面积的捕捞,也成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食品。
海参自身有一种酶,不太容易保存,很容易化成水,活的海参上最忌沾上头发和油。以前因为保鲜技术不成熟,大家只能吃到干的海参,吃干海参还要提前经过泡和发制,而现在可以吃到新鲜的海参了。
《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能够补肾阴、益精髓,还能固涩小便,壮阳,治疗阳痿,其性温补,足抵人参,所以叫海参。
海参富含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可以美容,所以很多人就把海参当成了滋补的佳品,甚至有人是天天要吃海参。
很多人为此还吃出病来,所以,我们今天讲一讲如何健康地食用海参。
海参是一种最阴寒的食物,就是说如果你的胃肠不够热,或者消化酶功能不够强,吃了海参很容易出现穿肠而过,不吸收,吃了直接拉出去;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化不好它,把它化成一种半成品就吸收了,吸收进去以后,一个是作为异体蛋白而存在,形成过敏原,造成人体出现严重的过敏症状,第二个就是变成中医讲的痰饮、黏液,非常顽固地、非常阴晦地留在你的身体当中,停留在某个部位,时间长了就会形成现在所谓的脂肪瘤或者纤维瘤,中医称之为痰核。
那么,怎么用其利、避其害呢?
吃海参一定要讲究节奏、时令和数量。海参再好,胶原蛋白含量再丰富,那都是它自己的事,和你能不能消化吸收它是两回事。所以,吃海参,特别是对于内陆的人来讲,不宜天天食用,要根据自己的消化能力去吃。
另外,吃海参一定要用热性的作料去反佐它,去平衡它的阴寒的属性。
大家都知道,海参最著名的是鲁菜的做法,叫葱烧海参,里面除了要放大量的葱白以外,还要放姜。这种葱烧海参呢,就是用葱白的辛热、温通的性质去平衡海参的那种阴寒、不化。做葱烧海参,里面还要加料酒,也是起到这个作用。
对于老年人由于精血不足,或者妇女由于产后气血亏虚,出现的大便干燥,可以通过适当吃海参达到润肠通便的作用。但是,同时也说明,那种本身有腹泻、痢疾的人,最好不要食用海参这种寒性的食物。
至于预知更详尽的,还是要好好地参考您的体质来辨证后定制健康饮食方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