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抗药性概述
年发现抗三氮苯类除草剂的欧洲千里光为首例报道的抗性杂草;-年的五年间,世界各地陆续报道了30多种抗三氮苯类除草剂的杂草生物型;随着除草剂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杂草生物型对三氮苯类、联吡啶类、脲类/酰胺类、合成植物生长激素类等或其他作用方式除草剂产生了抗性。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
目前,杂草抗药性的形成有两种学说:1、选择说:在外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施用药剂),野生杂草种群中的部分耐药性个体或具有抗药性的变异生物型被保留下来,并再次繁殖发展成抗药性的群体;2、诱导说:野生杂草种群因为除草剂的诱导作用,使部分杂草的基因发生突变,基因表达发生改变,提高了对除草剂耐药性或使除草剂与作用位点的结合能力下降,使除草剂对杂草变的不敏感。机理:
1、除草剂作用位点的改变;
2、对除草剂解*能力的提高,如2,4-D在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植物中芳基羟基化作用,形成4-羟基-2,4-D或轭合作用增强了除草剂及其代谢物的极性,如法氏狗尾、马唐等禾本科杂草对阿特拉津产生抗药性;
3、屏蔽作用或隔离作用,如在野塘蒿的抗药性生物型中,百草枯的移动受到了限制,并且叶绿体的功能可以迅速恢复。
杂草抗药性的综合治理
1、要避免长期单一使用某种除草剂,交替轮换的除草剂间不应存在交互抗性,即使不同类别的除草剂间,如有交互抗性,也不能交替轮换使用。2、通过混用可以明显降低抗药性杂草发生的频率,同时还能扩大杀草谱。
3、对用药量采取限制,即在阈值水平上最佳使用除草剂。
因此,农业从业者要及时进行市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