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天水方言中的天文词语考释
TUhjnbcbe - 2021/1/29 10:45:00

天水方言中的天文词语考释

天水方言中的

天文词语考释

秦风

天水师院著名教授雒江生先生说:“考证方言词的本字,不仅有助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化,而且通过证音释义,推见本字,可以探讨语源,钩求古义,训释上古典籍,所以自汉代以来,方言的研究就是训诂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以甘肃陇南方言中一常用的词语为例,来证明古音古义往往保存在民间口头语言的事实。”(《陇南方言本字考》,《西北师院学报》年第1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天水文化底蕴深厚,方言博大精深。最能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莫过于方言词汇了,天文词汇是天水方言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是最具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成员,对其考察,可以使我们深入地了解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也可以研究词汇的历史变化。天水方言天文词汇丰富多元,有“热头、星宿、三星、天河、霖雨、白雨、生雨、偏雨、黑风、*风、烧、晚烧、响雷、瓮雷、炸雷、雷打火烧、霍闪、虹、天火、*火”等汉字表示语音的书写形式,其来源,大多是从古汉语中继承来的,文献中多能找到其踪影,也有的只是在地方史志中有所记载,可能是运用的是同音字,究其本字无法考证。通过考察,我们还可以从天水方言天文词汇的用字上看出天水方言词汇方面的一些时间层次问题。

太阳。“头”系“热”字的后缀辅助成分。如石头、木头等均是。如:热头早出来了,这个懒死*还睡着哩;今个的热头*得很(今天的天气太热)。俗语:东虹热头西虹雨,南虹出来发白雨,北虹出来卖儿女(即遭年馑)。清光绪十八年(年)《重修皋兰县志》卷十一《风俗·方言》:“太阳曰热头。按:《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诗·王风》:‘有如皦日。’年希尧《五方元音》:‘日,音热。’邑语呼太阳为热头,即日头也,头则为语助词。”清光绪三十四年(年)《岷州续志采访初稿》附《民族·方言》:“按岷人言语,与川、陕、直隶大致相同。其不同者,民间方言:呼天如铁音,呼日如热音。”民国十五年《朔方道志》卷三《舆地志·风俗·附方言》:“热头,俗呼太阳为热头,即日头也,头为语助词。”民国二十八年《化平县志》:“称日为热头。呼日为热头。按:《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年希尧《五方元音》:‘日,音热。’邑语呼日为热者,意本此,头则为语助词也。”民国二十八年《天水县志》卷之三《民族志·风俗·方言附》:“热头,太阳也。”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重修定西县志·民族志·方言》:“阳婆,太阳也,又谓热头,热日音,头,语助词,故呼太阳为热头。”民国陇西王海帆(—)《陇西方言志》:“俗谓日为热头,古日亦音热。”民国赵子贤《西和乞巧歌》:“热头出来落西方,吃过黑饭进绣房。”

xīngxiù星星。如:星宿出来了。歇后语:狗看星宿—晓不得稀稠。俗语:狗看星宿一刬明,猪看星宿雾腾腾。民歌:天上的星宿亮晶晶,地下的女子娃爱死人。民谚:西北风主晴,东南风主雨,星宿稠主旱。“宿”音“秀”。《广韵》息救切,去宥心。觉部。宿,星辰,星座。《玉篇·宀部》:“宿,星宿也。”《集韵·宥韵》:“宿,列星也。”《列子·天瑞》:“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汉书·刘向传》:“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论衡·祀义》:“天有列宿,地有宅舍。”《文选·何宴〈景福殿赋〉》:“星居宿陈,绮错鳞比。”李善注:“宿,星宿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天地初开,便有星宿。”唐·李颀《欲之新乡答崔颢綦毋潜》诗:“铜鑪将炙相欢饮,星宿纵横露华白。”《古尊宿语录》卷三十八《襄州洞山第二代初禅师语录·真赞》:“满天星宿兮月中月,白日金乌兮海岳彰。”《喻世明言》卷二十四:“等至三更前后,香残烛尽,杯盘零落,星宿渡河汉之候,酌酒奠飨。”《康熙字典·宀部》:“宿,又去声。《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息救切。音秀。列星也。按《史记》《汉书》二十八宿,正义音息袖反。左思《吴都赋》:穷飞鸟之栖宿。注亦音秀。是星宿之宿,与栖宿之宿古皆通用。”清·吕谦恒《望吴岳呈王使君拟山》诗:“众壑云雷生白金,中峰星宿落*昏。”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二《锦瑟》:“未几星宿已繁,崖间忽成高第,静敞双扉。”民国陇西王海帆《陇西方言志》:“星曰星宿,宿读如羞。”

参宿中相邻而几乎成一直线的三颗最亮星。“三星”对于过去的不依赖于钟表的天水农村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冬季夜长,人们多能注意到三星的位置。直到二十世纪中后期,在冬季,天水乡间人大多根据三星在天空的位置估计夜晚的时间。如:三星都出来了,咱快回去吧!

《诗·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毛传:“三星,参也。”《史记·天官书》:“参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石。”南朝齐·王融《秋胡行七首》:“三星亦虚映,四屋惨多愁。”唐·张祜《李夫人歌》:“延年不语望三星,莫说夫人上涕零。”宋·*庭坚《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诗:“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明月千里寒。”按:近人朱文鑫《天文考古录》认为,《诗·唐风·绸缪》首章“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为参宿三星;二章“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为心宿三星;末章“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为河鼓三星。毛传以三星为参,郑笺以三星为心,皆专指一宿。

银河。如:最近几天天河明的很,天旱了。

银河,古代亦作天汉、银汉、星汉、云汉。《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汉·郑玄笺:“云汉,谓天河也。”北周·庾信《镜赋》:“天河渐没,日轮将起。”唐·徐坚《初学记》卷一《天部上天》第一引《纂要》云:“天河谓之天汉。(亦曰云汉、星汉、河汉、清汉、银汉、天津、汉津、浅河、银河、绛河)。”唐代杜甫有《天河》诗。唐·杜甫《石城晓》诗:“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又《洗兵马》诗:“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唐·王建《秋夜曲》:“天河悠悠漏水长,南楼北斗两相当。”宋·陆游《癸丑七夕》诗:“风露中庭十丈宽,天河仰视白漫漫。”赵逵夫《牛郎织女的传说》:“王母又怕她偷偷去越过天河会见牛郎,收了她腾云驾雾的本事,虽在天上,却和凡人一样。”

连阴雨。如:天霖雨各丝的不晴。

霖,《广韵》力寻切,平,侵韵,来。侵部。《康熙字典·雨部》:“霖,《唐韵》力寻切。《集韵》《韵会》犂针切。《正韵》犂沉切。并音林。《说文》:霖,雨三日已往。从雨,林声。《玉篇》:雨不止也。”汉·许慎《说文·雨部》:“霖,雨三日已往。从雨,林声。”《玉篇·雨部》:“雨不止也。”《尔雅·释天》:“久雨谓之淫,淫谓之霖。”《书·说命》:“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孔传:“霖,三日雨。霖以救旱。”孔颖达疏:“隐公九年《左传》云:‘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书·大传四》:“天之无烈风淫雨。”注:“淫雨谓之霖。”《晏子春秋·谏上五》:“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左传·隐公九年》:“春王正月,大雨霖以震,书始也。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广韵·侵韵》平声力寻切:“霖,久雨。”《汉书·高帝纪》:“七月大霖雨者,人怨之所致。”成公子安《啸赋》:“动商则秋霖春降。”(动商:吹奏商调之曲。)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时霖雨积旬,汴*屯聚既众,刍粮不给,复多痢疟,师人多死。”唐·元稹《桐花》:“商弦廉以臣,臣作旱天霖。”清·蒲松龄《逸老园记》:“夏而霖,秋而潦。”清·昭梿《啸亭杂录·辛酉工赈》:“辛酉夏,霖雨数旬,永定河漫口,水淹南苑。”

暴雨(多指夏天的暴雨)。因雨很大,大到雨点连成一条条白线,看去一片白,故名。唯“白(bái)”天水方言读“péi(赔)”,系音转。“白”为并母入声字,北京话仄声不送气,而西北方言中,古全浊塞音无论平仄今读送气音。天水农谚:东虹(jiàng绛)日头西虹雨,南虹出来发白雨,北虹出来卖儿女(遭年馑)。/白雨不过犁沟。/白雨连发三场。如:白雨发的大的很。

隋代歌谣《古诗源·绵州巴歌》:“豆子山,打瓦鼓;杨平山,撒白雨。下白雨,娶龙女。”由此可见“白雨”一词由来久矣。唐·李白《宿虾湖》诗:“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唐·杜甫《寄柏学士林居》诗:“青山万里静散地,白雨一洗空垂萝。”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赤日间白雨,阴晴同一川。”宋·梅尧臣《次韵和马都官宛溪浮桥》诗:“白雨紧大笮,断虹生横舷。”宋·司马光《和复古大雨》诗:“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宋·陆游《大雨中作》诗:“贪看白雨掠地风,飘洒不知衣尽湿。”宋·杨万里《苦热登多稼亭》诗:“黑丝半把垂天外,白雨初生远岭边。”《五灯会元》卷十九《无为宗泰禅师》:“祖以手作打仗鼓势,操蜀音唱《绵州巴歌》曰:‘豆子山,打瓦鼓。杨平山,撒白雨;白雨下,取龙女。’”《太平广记》又卷九八《怀信》:“数夕后,天火焚塔俱尽,白雨如泻。旁有草堂,一无所损。”又卷二百五《宋景》:“景又谓上曰‘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明·何景明《黑龙潭》诗:“白雨遥从白日来,黑云低映黑龙台。”清·钮琇《觚賸·广东月令》:“六月,白雨足。”清同治十年《番禹县志》卷六《舆地略四·气候》:“白撞雨亦曰过云,亦曰白雨。苏诗‘夏畦流膏白雨翻’。杨升庵云‘俗以署雨乍落乍晴,日光穿漏,谓之天笑’,即白雨也。”“苏诗”指苏轼诗。清乾隆五十三年(年)《华阴县志》卷二《风俗·方言》:“大雨曰白雨。《羯鼓录》:‘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杜甫诗:‘青山万里静散地,白雨一洗空垂萝。’杨巨源诗:‘定爱红云然(燃)楚色,应看白雨大(打)江声。’”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天》:“凡天晴暴雨忽作,雨不避日,日不避雨,点大而疎,是曰白撞雨,亦曰过云,亦曰白雨……”《中国谚语资料·农谚》:“下白雨,娶龙女。”原注:“凡大晴天忽下暴雨称白雨,也叫白撞雨。”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十八章:“送葬队伍刚过了哭咽河的小桥,铜钱大的白雨点子就瓢泼似的倾倒下来。”陈忠实《*原》第二章:“正当庄稼人悠然歇晌的当儿,骤然间刮起大风,潮过一层乌云,顷刻间白雨如注,打麦场上顿时一片汪洋。”贾平凹《浮躁》一:“‘白雨隔犁沟’,就把两岔镇隔得绝情!”《古炉》夏部30:“*生生语速紧迫,像猛地下了一场白雨,竟然一下子把支书拍住了。”《古炉》秋部46:“后晌下起了雨,是白雨。白雨是这儿下了,那儿却不下,常常隔着个犁沟。”高建群《大平原》第三十三章:“在经过那场七七四十九天的呼噜白雨之后,高村平原上,接着就是一场旷而持久的大旱。”赵逵夫《牛郎织女的传说》:“刚回家,大白雨就来了,勺泼的一样,沟里的水比河还大。”林昭德先生《诗词曲词语杂释》“白雨”条谓“四川绵阳、三台、安县、德阳等地方,称呼偏涷(dōng)雨为白雨。六月炎天下暴雨,他们呼之为‘打白雨’”,所言是,天水方言与林说同。(林昭德《诗词曲词语杂释》,四川人民出版社,年3月第1版第6页)。

按:杨苏平先生认为,“白雨”系“暴雨”的音转。云:“‘白雨’实为‘暴雨’之音转”之音转。‘暴’与‘白’同属并母,主要元音相近,属阴入对转。《礼记·月令》:‘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飙风暴雨至。’《说文》:‘暴即瀑,疾雨也。’《淮南览冥》:‘降扶风,杂涷雨。’高诱注:‘扶风,疾风也,涷雨,暴雨也。’《尔雅》:‘暴雨谓之涷。’”(杨苏平《固原方言俗语》,宁夏人民出版社年12月第1版,第31—32页)民国二十八年《化平县志》云:“骤然而雨谓之魄雨。”莫超说:“笔者按:‘魄’为‘白’之转音。‘魄雨’即白雨,‘白’为并母入声字,北京话仄声不送气,而西北方言中,古全浊塞音无论平仄今读送气音,这是中原官话关中片、陇中片、秦陇片的共同特点。这些转音,实为条件变读。”(莫超《西北方言文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年3月第1版,第页)

冰雹。民国陇西王海帆(—)《陇西方言志》:“冰雹曰生雨,亦曰冷子。”

夏天的暴雨。天水一带称夏月暴雨为偏雨。名词。偏,指降雨范围小,数里之内,晴雨各异。文献作“偏涷雨”。明·李实《蜀语》:“夏日暴雨曰偏涷雨。涷音东,从水。《尔雅》:涷曰:‘暴雨谓之涷’。其曰偏者,或不逾墙,或不过畦也。江东谓之阵头雨。若从冫,音洞。冫音冰,水凝也。”清·张慎仪《蜀方言》卷上:“夏日暴雨曰偏涷雨。”纪国泰《蜀方言疏证补》:“今川西人或谓‘东偏雨’,或谓‘天东雨’。”清·章炳麟《新方言·释天》:“今陕西、四川皆谓夏月暴雨为偏涷雨,涷正音东。偏者,夏月暴雨一二里内,雨阳各异,故谓之偏。亦曰分龙雨,亦曰白雨,广东谓之白撞雨。撞从东声,涷音转撞,若呼一重为一撞,变东祸为撞祸矣。”民国二十一年《南溪县志》卷四《礼俗下·方言》:“偏涷雨,谓夏月暴雨也。”民国二十四年《云阳县志》卷十四《礼俗下·方言上》:“暴雨谓之偏涷雨。蜀语涷从水,音东,不从冫,音洞。其云偏者,或不逾墙,或不过畦也。”(*尚*《四川方言与民俗》,四川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亦作“偏东雨”。民国十五年《南川县志》卷六《土音土语》:“夏时暴雨曰偏东雨。”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条):“今昭人呼暴雨为偏东雨即涷。”由此可见,川、陕、滇昭通均言暴雨为“偏涷雨”。天水方言“偏雨”或是“偏涷雨”、“偏东雨”之省语。

亦作“涷雨”。《尔雅·释天》:“暴雨谓之涷。”晋郭璞注:“今江东人呼夏月暴雨为涷雨。”《说文》“涷”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尔雅》、《楚辞》有‘涷雨’,王云:‘暴雨也’。”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卷四:“《尔雅》曰‘暴雨谓之涷。’郭注云:‘江东呼夏月暴雨为涷雨也,涷音东。’”《楚辞·九歌·大司命》:“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王逸注:“暴雨为涷雨。”《淮南子·览冥训》:“若乃至於玄云之素朝,阴阳交争,降扶风,杂涷雨。”高诱注:“涷雨,暴雨也。”涷,一本作“冻”。《文选·张衡思玄赋》:“涷雨沛其洒途。”唐李善《文选注》:“涷雨,暴雨也。巴郡谓暴雨为涷雨。”宋·司马光《石榴花》诗:“畏日助殷红,涷雨涤浓翠。”

能吹起尘埃的暴风。唐·杜牧《大雨行》诗:“东垠黑风驾海水,海岸卷上天中间。”宋·苏轼《有美堂暴风雨》诗:“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元·郝经《天赐夫人》诗:“黑风当筵灭明烛,一朵仙桃降天外。”(见《陔余丛考》卷四十二《风吹送妻》)按:由于黑风来势凶猛,飞沙走石,方言遂引申用以比喻人生气时的动怒面容,的确形象。秦腔剧孙仁玉《镇台念书》:“张曜:‘我把你求了半晌,你脸上还扭得像黑风,你厉害都成那样子了。’”陈忠实《康家小院》2:“吴三的女儿迎面走来,一脸黑风煞气。”

挟带*沙的大风。明·李梦阳《送李帅之云中》诗:“*风北来云气恶,云州健儿夜吹角。”

shào音“邵”,去声。天水话“烧”有上声、去声两读,意义不同。去声“烧”有以下两个义项:1.红,火红;霞,出霞,彩霞。当由本义“燃烧”义引申而来。这在天水地区西南路一带读“shào(邵)”。如把晨夕天空云霞被映红的景象叫做“天烧了”。天水农谚:早烧不出门,晚烧晒死人;早烧不出门,晚烧千里行。此义项今西北方言多见,如宁夏同心话:早烧当日雨,晚烧行千里/天烧了;银川话:早烧阴,晚烧晴;西宁话:早烧不出门,晚烧晒死人;晋语:早烧不出门,夜烧一场空。“烧”均为去声。2.把人生气发怒变脸或面色羞红也叫做“烧”,如:我好意数说了她几句,她竟烧了;脸烧的!今青海、临夏一带称脸羞红为“烧脸”,烧音如“少年”之“少”(郗慧民《西北花儿学》,兰州大学出版社年第1版)。烧,《广韵》《集韵》《类篇》并收去声读法。《广韵·笑韵》去声失照切:“放火。”今天水方言中去声“烧”的两个义项,均见于唐宋文献。唐·司空曙《送李嘉祐正字括图书兼往扬州觐省》诗:“晚烧平芜外,朝阳叠浪来。”唐·元稹《解秋十首》:“漠漠江面烧,微微枫树烟。”唐·张乔《郢州即事》诗:“鸟归残烧外,帆出断云间。”唐·白居易《秋思诗》:“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唐·顾况《寄齐相公》诗:“晚霞烧回潮,千里光瞳瞳。”唐·岑参《送祁乐归河东》诗:“气烧天地红。”宋·石延年《曹太尉西师》诗:“旗光秋烧去,甲色夜江横。”刘勋宁指出:“以格律论,‘烧’为仄声。”(刘勋宁《晋语释词》,《语文研究》年第1期)明·汤显祖《送陈公衡永嘉暂归蒲中过别》诗:“乡路马归残烧尽,海门舟过夕阳悬。”关汉卿《调风月》:“教满耳根都做了烧云。”此处以“烧云”喻羞红色。可见方言中去声“烧”之音义由来久矣。

晚霞。唐·司空曙《送李嘉祐正字括图书兼往扬州觐省》:“晚烧平芜外,朝阳叠浪东。”农谚:早烧不出门,晚烧千里行。

闷雷。民国《普安县志》卷十《风土志·方言》:“迅雷曰炸雷,雷声细曰瓮雷。”

清脆响亮,象爆炸声一样的雷声。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六回:“底下差役炸雷似的答应了一声‘嘎’,夹棍拶子望堂上一摔,惊*动魄价响。”民国《普安县志》卷十《风土志·方言》:“迅雷曰炸雷。”民国三十二年《沿河县志》卷十三《风土志·方言》:“霆曰炸雷。”或作“咋雷”。《西游记》第五二回:“只听得洪洪焃焃,扑扑乒乒,好便似咋雷连炮之声。”亦作“乍雷”。清嘉庆二十四年《安仁县志》卷四《风土志·方言》:“霆曰炸雷。”清·刘省三《跻春台》卷四《香莲配》:“倘一朝报应到就不饶你,一乍雷打得你身似乌泥。”民国二十八年《化平县志》:“霹雳整动曰乍雷。”按:“炸”着眼于炸响,而“乍”则着眼于突然,似均有理据;但作“咋”当属记音借用。

遭雷击火烧。因雷击由于强大电流通过而杀伤,像火烧过的一样。《西游记》第七回:“万岁,这大圣不知是何处学得这护身之法,臣等用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一毫不能伤损,却如之何?”又第五五回:“那些神将使刀斧锤剑,雷打火烧,及老子把我安于八卦炉,锻炼四十九日,俱未伤损。”清·刘省三《跻春台》卷一《卖泥丸》:“李无兢积口德遇仙得道,有齐岩诬叔卿雷打火烧。”又卷三《南山井》:“倘再把戒犯,愿此身雷打火烧,猪拉狗衔。”也作“雷抓火烧”。今天水等地仍习用。

打雷。如:响雷了。“雷响”的逆序词。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三折:“兀的雷响,不下雨也。”

闪电。名词。天水方言读“火闪”。如:天爷闪霍闪子着哩!霍,《广韵》虚郭切,入,铎韵,晓母。古入声字今天水方言读平声。《辞海》:“霍闪,闪电,谓其疾速闪烁。”唐·顾云《天威行》诗:“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银绳长。”诗句中的“霍闪”谓闪电。《西游记》第八七回:“城里城外,大小官员,*民人等,整三年不曾听见雷电,今日见有雷声霍闪,一齐跪下头顶着香炉,有的手拈着柳枝,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清·坑余生《续济公传》第二百回:“刚刚才到帐后,忽见里面就同霍闪似的一道一道的直向外窜,过后灯球齐出。”清·张慎仪《蜀方言》卷上:“电曰霍闪。”纪国泰《蜀方言疏证补》:“‘霍闪’则为古、今之方言。‘霍闪’犹‘忽闪’,状其形也。今蜀人口语多谓闪电曰‘霍闪’。川西人多将‘霍闪’念做‘火闪’。”(纪国泰《蜀方言疏证补》,成都巴蜀书社,年第1版,第51页)清·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二)“霍闪”条载《通俗编》引顾云诗:“金蛇飞状霍闪过。”民国三十三年《重修彭山县志》卷二《风俗篇·方言》:“霍闪,电也。”天水方言谓闪电为“火闪”,亦有所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贯列缺之倒景兮,涉丰隆之滂沛”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列缺,天闪也。”“天闪”即闪电。清·傅崇矩《成都通览·成都之呼物土名》:“火闪,闪电。”民国二十三年《乐山县志》卷三《方舆志·方言》:“呼电为火闪。”唐枢《蜀籁》卷四:“雷公火闪。”

[?iɑ?55]jiàng音“绛”。彩虹,即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色圆弧,古代称蝀或螮蝀。名词。天水方言词中读“jiàng(绛)”,系其古音。如:天上出来虹了。天水谚语云:“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出来发白雨,北虹出来卖儿女。”

《广韵》古巷切。汉·许慎《说文·虫部》:“虹,螮蝀也。状似虫。从虫,工声。”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二《大宝积经第三十五卷》:“天弓,或名帝弓,即虹蜺也。俗呼虹字为降音。诗云螮蝀皆一也。”《广韵·绛韵》去声古巷切:“蝀、螮蝀,虹也。又音红。”《广韵》、《集韵》:“虹,古苍切。”《字汇》:“虹,又古苍切,音绛,即螮蝀。”主虹称虹,副虹称霓。《列子·天瑞》:“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尔雅·释天》疏:“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唐·杜牧《阿房宫赋》:“不霁何虹。”《龙龛手镜·?部》:“虹,音红。虹蜺也。又音降,青虹也。”元至正四年《金陵新志》:“清化桥即闪驾桥,又呼闪虹,音降。”清·李光庭《乡言解颐》卷一《虹蜺(霓同)》:“(虹)又入绛韵,义同,音降。乡谚云: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出来卖儿女。”清·张慎仪《蜀方言》卷上:“螮蝀曰虹。《说文》:‘虹,螮蝀也。’本读如杭,转为绛。《广韵》:‘虹,古巷切,音绛。’”“刚”天水方言读“将”。唐枢《蜀籁》卷三:“东虹日头西虹雨。”民国十八年《衢县志》卷一《象纬志·气候》:“东虹(音降)日头西虹雨。”以上音“降”,读[?iɑ?55]。又音“绛”或作“绛”。《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景初二年“壬寅,分沛国萧、相、竹邑、符离、蕲、铚、龙亢、山桑、洨、虹”裴松之注:“虹音绛。”《诗·鄘风·蝃蝀》毛传“蝃蝀,虹也”陆德明释文:“虹音洪,一音绛。”《广韵·绛韵》“虹”与“绛”同一小韵,音古巷切,亦即本音绛。宋·陆佃《埤雅》卷二十《释天·虹》:“虹,绛也。一名蝃蝀。”此以“绛”释虹。明·李实《蜀语》:“霓曰虹。虹音法去声,音绛。”*仁寿等校注:“‘虹’无读‘法’去声之音,‘法’之去声与‘绛’之读音也相距甚远。疑‘法’为‘洪’或‘江’字之误刊。‘洪’‘虹’俱为户公切,由‘东’韵读‘江’韵,其去声为古巷切,正与‘绛’音同。”按:“法”当为“江”形讹,故“江去声,音绛。”清·唐训方《里语徵实》卷上:“霓出曰虹。虹,江去声,音绛。”明洪武十二年《苏州府志》卷六《桥梁》:“虹音绛。”焦竑《俗书刊误》卷十一《俗用杂字》:“南人呼虹为绛,北人呼虹为臬。”此臬为“皋”字形讹。《佩文韵府》卷六十二《绛韵》:“晚虹:梁简文帝《望同泰寺浮图》诗‘飞幡杂晚虹,画鸟狎晨凫’注:‘虹音绛。’”清同治重修《畿辅通志》卷七十二《舆地略》二十七《方言》:“今北人呼虹为绛(沈涛《铜熨斗斋随笔》八)。谨按:沈涛云:世皆知霓字有入声,而不知虹字有去声。元稹《送客游岭南》诗:‘水面波凝縠,山腰虹似巾。’自注云:‘虹音近绛。’郝经使宋过济南,宴北渚亭诗:‘虹桥衍柳并分破,巨壑云庄入烟暝。’于‘虹’自注云:‘去声。’……今北人皆呼虹为绛。”(河北人民出版社年8月第1版,第九册第页)民国二十四年《云阳县志》卷十四《礼俗下·方言上》:“虹谓之杠。《尔雅》:‘螮蝀,虹也。’郭音讲。裴注《三国志》虹音降,《札朴》:虹,俗谓之绛,又讹为杠。元微之诗‘山头虹似巾’,虹亦读去声。”(元稹《元氏长庆集》卷十三《酬乐天早春间游西湖》作“山腰虹似巾”,《四库全书》本“虹”下注“音降”。)又音讹如“酱”。明·谢肇淛《五杂组》卷一《天部一》:“(虹)燕、齐人呼为酱,又可笑矣。”清·桂馥《札朴》卷九《乡里旧闻·绛》:“虹,俗谓之绛。裴注《三国志》:‘虹音降。’吾乡声讹如酱,他处又讹如杠。……祷雨有应致祭曰谢绛。亦讹作酱音。盖虹出则雨霁,不出则雨足,故得雨而谢绛也。”又《名称》:“虹曰绛。声讹如酱。”民国二十五年《寿光县志》卷八《方言》:“虹出曰酱。”按《广韵·绛韵》“绛”、“虹”、“降”同一小韵,音古巷切。又《漾韵》“酱”音子亮切。清章炳麟《新方言·释天》:“《广韵》虹亦入四绛古巷切下,今直隶山东及淮南北正作是音。”民国二十年《青县志》卷十一《风俗·方言》:“虹曰绛,无正字。”民国二十年《元氏县志·风土·方言》:“称虹为绛。”民国二十年《太谷县志》卷四《礼俗略·方言》:“虹曰绛。”民国二十二年《高邑县志》卷六《风土·方言》:“虹谓之绛。”又《谚语》:“西绛当日雨。绛,虹也。”又:“绛虹呼雷西绛雨,南绛出来发大水,北绛出来卖儿女。”民国二十二年《昌黎县志》卷五《风土志·歌谣》:“东虹日头西虹雨。注:昌黎俗读虹为绛声。言天阴时虹出东则晴,虹出西则下雨也。”民国二十四年《新城县志》卷二十一《地俗篇·方言》:“虹谓之绛。《尔雅·释天》:‘螮蝀,虹也。’释文云:《字林》工弄反,陈国武古巷反,郭音讲。俗亦呼为青绛。今北人称呼为绛。讲、绛同音。元微之诗‘山头虹似巾’,亦读虹为绛也。”民国二十六年《泺县志》:“东虹日头西虹雨。虹俗读如绛。虹东出则晴,西出则雨。”民国二十八年《邯郸县志》卷六《风土志·方言》:“今北人呼虹为绛。”又民国九年《解县志》卷四《方言略》:“虹为绛,名其色也。”丁惟汾《俚语证古》卷一:“虹谓之绛。(音读酱)按绛古音读工。与虹同声。绛本红色之名。虹色绛红,故谓之虹。”天水方音合“古巷切”。

俗指由雷等自然原因引起的大火。《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天火烧城门。”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钵伐多国》:“此大伽蓝为天火所烧,摧残荒圮。”《太平广记》卷九八《怀信》:“数夕后,天火焚塔俱尽,白雨如泻。旁有草堂,一无所损。”《儒林外史》第二六回:“这个堂客是娶不得的!若娶进门,就要一把天火!”

磷火。夜晚时在墓地或郊野出现的浓绿色磷光。世俗迷信以为是*点的火,幽灵之火,故称。

汉·王逸《九思·哀岁》:“神光兮熲熲,*火兮荧荧。”前蜀·贯休《行路难》诗:“君不见烧金炼丹古帝王,*火荧荧白杨里。”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予年十餘岁时,见郊野间*火至多。”王任叔《捉*篇·那里的一群》:“*火闪进野祠里去了!野祠里全是*火了!”按:“磷”的本字是“粦(lín)”。《广韵·真韵》平声力珍切。《说文》:“兵死及牛马之血为粦。粦,*火也。从炎、舛。良刃切。”

秦风

本名赵文慧,笔名秦风、秦源、文慧。男,年生于天水市秦州区秦岭镇虎皮沟。现定居烟台。系甘肃省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我的天呐!天水网红街(*金大道)已经火到了兰州(图文+视频)

11月2日

我的天呐!天水网红街(*金大道)已经火到了兰州(图文+视频)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青年北路的银杏树叶已经泛*,天水网红街开始打卡!(图文+视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水方言中的天文词语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