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内药物代谢和转化的器官,因此也是较容易受损害的脏器之一,存在肝损伤症状的老年人尤为多。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它能将大部分药物解除、灭活或转化成易排泄的废物。在这一系列的转化过程中,它需要肝细胞内的多种酶参与,所以肝脏既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药物*性反应的靶器官,因此肝脏常易遭受药物的损害。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他们的肝脏代谢功能是不同的。新生儿与老人体内的药物代谢能力都偏弱。新生儿代谢慢,主要是因为氧化酶和结合酶系的不完善造成代谢能力低;老年人的药物代谢酶活性逐渐衰减,代谢能力依然不会高。给他们用药时应特别注意。
肝脏损伤对我们平时用药有很大的影响,比如:
1.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慢性或严重肝病时,由于有效肝血流量降低,也可使一些口服药物肝脏首过效应减少,生物利用度提高,血药浓度上升。
(首过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即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要经过门静脉到肝,大部分药物被破坏灭活再进入体循环,使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大大减少。)
2.对体内药物分布的影响
当我们患有肝病,尤其是在严重肝功能不全时,血浆白蛋白含量减少,药物无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降低,游离型药物含量明显增加。这意味着我们体内有效药物浓度的提升,此时用药,应注意减量或从小剂量开始,并加强监护。
低蛋白血症患者使用药物,由于扩散到组织中的药量增加,血液中总血药浓度降低,不利于满足菌血症或败血症的患者必须在血液中发挥药物杀菌或抑菌作用的治疗要求。
3.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肝功能障碍时对机体的药物代谢存在不利影响。一般来说,药物代谢受影响的程度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影响药物在肝脏代谢的因素很多,其中以肝药酶活性和肝血流量的影响较为明显。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肝脏内微粒体酶合成减少,细胞色素P含量降低可导致许多药物的代谢速度降低,一般会使药物的清除半衰期增加。
当患有慢性或严重肝病时,由于有效肝血流量降低,可以减弱对药物的灭活作用,对于这类患者,在应用肝灭活的药物时,须酌减用量。
4.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肝脏疾病、胆道阻塞或肺部疾患所致的肝缺氧,将阻碍药物经胆汁排泄,致血浆内药物总浓度升高。会产生上述现象的药物有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地高辛、螺内酯、及甾体激素等。
肝脏药物代谢常见误区解读
药物既然主要是在肝脏细胞代谢,那么无论何种药物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尤其是对于肝炎患者。有人认为营养药物、补药、清解药以及中草药多吃无害,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因为长期服用人参、蜂王浆等补药而出现过敏中*的实例并不在少数。对乙酰氨基酚是治疗风湿骨痛、发热、头痛、牙痛、肌肉痛等疾病的常用解热镇痛药,普通口服片,含0.5g扑热息痛,一般按说明书服用,1g以下对肝无损害,但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引起急性肝衰竭。
药物性肝损害可分为过敏性——多为急性发作、中*性——多为急性发作,而以过敏性更多见,特别是肝脏已受损害致肝细胞处于免疫兴奋状态时用药更易诱发过敏反应而使肝受损。药物性肝病可表现为胆内汁淤积、脂肪变肝细胞坏死、肝血管病变及肝细胞诱变致癌等等。临床表现为轻度损害可无或仅有轻度不适,如无力、软弱等症或转氨酶轻度升高;中度损害可表现为肝功能衰竭,昏迷死亡率达10%-15%。有的仅表现为明显*疸、*皮肤、*尿*,反复损害可致肝硬化,甚至发生肝癌。
肝*性的药物多是西药为主,中药也有一部分,中药主要包括何首乌、雷公藤、川楝子、细辛、千里光、关木通、苍耳子、*药子、朱砂等,中成药则有牛*解*片、六神丸、大活络丸、防风通圣丸等。并不是因为这些药物具有肝*性就拒绝使用,而是应该比较用药的利是否大于弊,合理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年7月6日下午,由河南大学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与河南省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共同发起的中药学术共同体(AcademicCommunityofChineseMateriaMedica)学术交流会议在线上成功举行。会议由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主任康文艺主持,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纪宝玉致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和河南大学的教师与研究生一百余人线上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邀请了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人才()、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人才()。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I类高峰”中药学学科特聘讲席教授季莉莉研究员;河南省新药审评专家、河南省师德标兵李寒冰教授;河南大学药学院刘振花博士,进行学术报告。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季莉莉研究员以“‘有*’中药肝*性及其配伍解*研究”为主题展开介绍。研究采用现代化学、生物学手段,以千里光及所含PAs、绿原酸等为代表,建立了*性表征、评价方法,鉴定了*性物质基础,阐明了*性机理,明确了*性与药效的关系、安全窗口,揭示了中药*性的科学本质,制订了科学、先进的安全标准;并搭建了中药肝*性研究技术平台。季莉莉研究员提出,中药的*性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有*中药及*性研究在我国基础研究非常薄弱,强调中药肝*性研究——系统、深入的多学科合作研究中药的*性、物质基础、代谢过程、阐明*性与药性的关系是重中之重。
河南中医药大学李寒冰教授以“认识中药的安全性”为主题展开,报告中以大*等中药材为典型介绍了中药不良反应现状、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和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阐述了“用药如用兵”的观点,并指出大家应正确认识中药的“*性”,中药安全性比较高,严重不良反应较少,中医药的未来一片光明。
河南大学药学院刘振花博士向我们介绍了糖尿病现状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天然产物。系统开展了*花败酱(P.scabiosaefolia)的物质基础研究,并从中筛选得到2个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并采用Westernblot方法,阐述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来调控葡萄糖的转运,进而起到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报告之后,老师及同学们虽隔着屏幕,隔着万水千山,但踊跃提问,热烈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中药学术共同体的发起与组织,旨在聚集国内中药学领域科学家与青年学者,对在校研究生开放,开展国内外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传播新知识、新理念、开拓新思路、搭建科学合作平台,推动中原地区中药学学科的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