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老太原岁时节令bull饮食民俗
TUhjnbcbe - 2021/1/4 13:25: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s://4001582233.114.qq.com/
老太原岁时节令里的中秋节似乎带有几份浪漫,地处于四季分明的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有沉甸甸的稻穗、豆荚、高粱……叠翠流金的苹果、山楂、葡萄、枣……到处是充满喜悦的丰收景象,漫山充满诗意的霜叶;仰望有晴朗明净的天空,和树荫底下的阴影里,晨寒时分的霜痕莹明。几日秋雨,轻寒袭人,穿过岁月的年轮,一轮洗尽铅华的冷月,背负着悠远的区域文化文化传承和厚重的文化韵律,借助传统民俗风格,诗词歌赋的风采,伴随着她的子孙从远古走来,将一个自然天象的圆满与人的祈望作为本土节日,追求和谐、完满、和美,作为一种境界;把团圆团聚,凝聚亲情的契机传承下来。
  满目的秋韵,带着敦实和厚重,呈现给大地的是一遍祥和安稳,会有激越的暖流在你心中澎湃。当曾经绿意盎然的树叶此时成为秋天的一种韵味。看窗外春华秋实,不觉雅然生性。天空是那么的蓝,天空是那么高。让人豁然、让人爽朗,心情随着云朵飘扬,看着天空的蓝色,沉静而思考……一样的节日,一样的准备,一样的情思。每到中秋来临之前,人们早就按乡俗将所需物品尽购而回。儿时的记忆,慢慢开始侵蚀脑海,传承的中秋乡俗一点一滴涌入,让我很想知道的父辈今在何处?是在湛蓝的天空中?皎洁的月光里?还是缕缕案牍前燃起的青烟之中?……
  中秋节在老太原更多的称呼是“八月十五”,每每一到八月初,就开始着手准备打月饼的所有设备,鏊子,扣锅,燎炭(就是添火未燃透,从灰渣找出还能燃烧不冒烟的碳块,或许就是焦炭的前身。)那是城阖里有办法人家的伙房(厨房)有一溜打好的火,靠墙有瓮罐的是用坩子,灰渣,胶泥土陶的大肚小口的做饭火,过来就是两个上面六个青砖宽面收口,下面炉条八个青砖宽面圈住八层霸王火,(据老辈人讲,说叫八卦炉,因火力冲又称霸王火。)用途太多了,平时不用,用石板或火圈盖的可以擀面做其他;过节,或生日满月大显身手,添火很讲究,需要半箩头碳块和一箩头煤和半箩头烧土和好的泥,填好一次能用半天(就是将近十二小时)一般都是捅三个火眼,也能捅五个火眼逼(bie)菜。打月饼是吧燎炭轻轻上面铺一层,火力旺、匀,无烟,焦炭最好,持续时间长。一个烧鏊子,一个烧扣锅,一次八个月饼,那打出来月饼*澄澄(lengleng)的,弥漫着混合香气早已让人垂涎三尺。还有一种更为专业炉子,类似与现在的烤炉,整个炉膛用陶火土陶好,中间有炉条夹层,往近放包好出模的月饼的长方形鏊子,两侧有火道能返下火来烤面,一次十六个月饼,火通风用两种,有一种安手拉风箱,还有一种是吸风灶的模式。现在都是电烤炉了,那种曾经的做法还有多少人记得?
  老太原月饼的品种也有很多,郭杜林月饼、提浆月饼、混糖月饼、细皮月饼、笨月饼等,笨月饼是老太原最具有本地特色的月饼,富有浓郁的传统味道,可烙可烤,多自制。夯月饼表面粗笨,皮馅结实,给人实诚的印象,是老太原月饼中最朴实的一种,深刻反映了本地区的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和人民质朴淳厚的美。夯月饼采用小麦粉、油、开水、饴糖、糖调制而成的皮料,与熟粉、红糖、玫瑰酱、酱油、饴糖、芝麻、花生、西瓜子仁、青红丝调制的馅料,包制成圆形,磕模,刷浆。夯月饼表面有花纹,棕红色。口感酥松、利口,具有淡淡的红糖清香味。自己家做的月饼油少,馅子里再掺上搓细烤好的月饼皮面,那种甜不腻,似乎把麦子的甜、香发挥到极致,与现在混糖月饼、五仁月饼根本不是一回事,细心的人家还会打些些兔儿爷,花篮蓝,老寿星,小鱼鱼,毛猴猴……耍(fa)货儿。贪吃的孩子总是围着冒着一头汗包月饼婶子大娘们,看着扣锅扣住的、鏊子上面耍货儿、月饼,直到把烫手的月饼放在竹筛子里晾上,一家人做多少都是有数儿的,就是在跟前能闻到月饼的香味也很满足。一般还必须打一个二斤重大团圆月饼,家里人人有份,就是出家的女儿,只要父母在也要给备一份,祭月后,切下尖尖,一人一块。月饼取出送亲戚的,连同耍(fa)货儿,一人能分的几块,自己保存。早吃完就只能看别人吃。各人都会找一个小坛坛放在一个保密的地方,别人找不着,还不能让老鼠造害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是不是潜移默化的锻炼我们,为以后做了什么准备?八月十五不能不说还有一件事,就是烧香。烧香最开始知道就是敬神,《礼记·祭统》:“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丞。”过年要敬天地爷,灶神爷,土地爷,门神爷;还要敬祖宗爷,财神爷……有的用排香(排香也分整排,和三炷排香),有的三炷香。八月十五用的盘香,俗称月宫香。曾咨询过好多次,为啥有这么多说法?也没有多少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祖辈就是这么传下来了的!月宫香特殊的形象里面究竟蕴藏什么样的意义了?
  《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秋,禾谷熟也。——东汉·许慎《说文》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秋本意:即春耕时烧灼龟甲以卜算秋天收成,到了秋收时节,谷物收成是否如龟卜预言的那样就实际见分晓。故有帝王祭祀天地,表达丰收喜悦心情的仪礼。后来贵族大臣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也是报恩祭祀。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七个月亮饺子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月宫香样子与此有点像,难道这就是月宫香的前身?)。
  关于月宫最美丽的故事莫过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吕氏春秋?勿躬》有“尚仪作占月”之语,证明嫦娥传说很早与月亮就联系在一起了。嫦娥,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人物。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后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传统文化中嫦娥因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尊为月神,又称太阴星君。月宫神话本身就具有十分浪漫诱人的色彩,又在唐代拜月、赏月习俗中充实了传奇动人的故事,唐玄宗,杨贵妃天上秋光融融,太液池波光粼粼,桂花飘香,两情缱绻意浓,霓裳羽衣舞。
  “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也是传统文化阴阳论的实例。《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是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就是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这里又不得不说牺汤了!南方中秋节赏桂,观潮,吃月饼,具有北方特性的乡俗却是祭月,送饼,喝牺汤,八月十五是乡俗中喝牺汤的又一个高峰。八月十五晚上这顿肉饺子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这差不多和所有节日一样,饺子总是与其分不开。所有的人们在喝罢中午的牺汤后,就开始叮叮咣咣剁肉馅儿了,县城、乡村的上空回荡着一首韵律整齐的歌谣,那是肉香、月饼香,水果香中充盈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分牺汤带回的一刀刀肉或买回的羊肋巴肉,肥瘦相宜,最适合包饺子。菜籽油也是老太原的特产,这菜籽油无论炒菜拌菜都有一股浓香,尤其做馅儿更是提香提味儿。当羊肉馅儿遇上菜籽油,再与*愣愣的胡萝卜馅儿碰撞在一起,咬下一口,唇齿间嗤的下冒出股汁水,那才叫原汁原味儿。当然了,也有人喜欢吃尽肉饺子,一个饺子就是一个肉丸丸,那越发香的轰轰烈烈。?月是故乡明,与其说中秋是个节日,倒不如说它是乡俗里一段优美的神话,千百年来脉脉相传,它更是一段无法割舍的眷恋,承载着他的子女们对家乡、对父母无数的浓情思念和豪迈情怀。
  又见明月,又到中秋,好想自己按传承下来的习俗,垒灶台,打月饼,煮牺汤……惬意地品尝无忧无虑的追忆和向往,站在院子里,洒一缕月光,绵绵潺潺,无论照到哪里,割舍不掉的永远是习俗中的风情,家乡的味道。希夷年9月22日于泽芝斋宥亨居士年12月21日于福和堂整理修改李拉弟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太原岁时节令bull饮食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