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秋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TUhjnbcbe - 2021/1/2 22:30:00

.10.1

庚子鼠年

八月十五

中秋

“皓月当空思意浓,国运昌盛天下和”。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人心中富有诗意的节日。每到中秋之夜,一轮圆月高悬碧空,亮如明镜,圆似玉盘,家家户户在庭院里边赏月边吃着月饼,亲情无限、其乐融融。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到宋代,中秋节已十分盛行,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而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中秋佳节

—中秋·非遗—

▍年,“中秋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年,福建省“中秋节(中秋博饼)”、广东省“中秋节(佛山秋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年,山西省“中秋节(泽州中秋习俗)”、吉林省“中秋节(秋夕)”、香港特别行*区“中秋节(大坑舞火龙)”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年,辽宁省“中秋节(朝鲜族秋夕节)”、江西省“中秋节(吉安中秋烧塔习俗)”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中秋佳节

—中秋·东北民俗—中秋节的节令食品是月饼。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即以圆如满月的月饼来象征月圆和家庭团圆的意义。所以,中秋节也被赋予了“团圆”的文化内涵。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家家都吃团圆饭。东北民间有一句节令俗语:“宁留女一秋,不留过中秋。”意思是已经出嫁的女儿,不能留在娘家过中秋节,无论多么忙,都得回夫家吃中秋团圆饭,这是我国漫长的以夫权为主的封建社会思想的遗留。中秋节“尝新”也是习俗之一。农谚说:“七月十五红枣圈,八月十五打枣杆。”中秋之夜,家家在院子中间放上一张八仙桌,上摆供月的月饼外,还有大枣、葡萄、毛豆等各种时鲜瓜果。中秋节吃西瓜也是取西瓜寓意团圆之意,而且切出的西瓜瓣数必须是双数才吉利。家人们团聚在一起,观赏皎洁的月亮,大人向孩子们讲述古老的嫦娥奔月、吴刚折桂和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其乐融融。↑《中秋节》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志国作品

中秋佳节

—中秋·古人怎样过—吃月饼《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关于月饼最早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写诗称赞:“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口感味道绵软甜美可想而知。祭月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朝月亮所在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燃灯中秋夜灯内燃蜡烛,再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其它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观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另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中也有观潮记载。这两部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已达到了巅峰。玩兔儿爷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兔儿爷是北京老传统玩具,它最早出现在明末,用以祭月。兔儿爷是用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走月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舞火龙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骂中秋在广西壮族地区有一个非常怪的中秋习俗,叫做“骂中秋”。相传古代有位美丽的姑娘,不喜欢甜言蜜语,偏偏喜欢尖刻辛辣的骂语。恰好有个青年人在中秋之夜,当众痛骂偷了姑娘甘蔗的人,后来姑娘便嫁给了他。从此,当地形成一种青年人以恶作剧引人发骂的风俗。他们三五成群,趁老人中秋赏月之际,用反锁大门、搬走石磨、拔掉菜秧、抖落果实等小小的恶作剧,引起主人痛骂。而恶作剧者往往还要挑选善于骂人的人家,进行挑衅活动。当地风俗认为中秋之夜被骂得越多,就越长寿,因而形成一个不是以欢歌曼舞,而是以骂不绝耳为主要内容的奇特节日情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天让我们一起接受月光的邀请望月、怀远、思国感念亲人、家庭、家族!心怀家乡、故土、祖国!

注:部分内容参考自《二十四节气民俗》(刘魁立、张旭主编)《田野花信风》(王颖超、潘虹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版权归作者及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有,转载使用请与中心联系。

长按-前往-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秋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