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悦背李白离别之秋峨眉山月歌
TUhjnbcbe - 2020/12/21 17:18:00
诗意生活,悦背悦美。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悦背悦美”第期。昨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李白辞别故乡的浪漫深情之作,现在一起来背诵一遍吧!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同时期的一首浪漫诗歌。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配画:北京市文汇中学初二曲翀这首诗也是李白初离蜀地时所作,应该写于《渡荆门送别》之前。荆门的月色是“月下飞天镜”,峨眉山的月色则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好别致的山间月色的描写!“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诗人抬头仰望,高峻的峨眉山上,漆黑的夜空中悬挂着半轮秋月;俯首看去,那半轮秋月俊秀的身形,清晰投影在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峨眉山月半轮秋”,这峨眉山间的半轮秋月,更是倍添一份清寒和清朗,写出了青山掩月,“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既生动描绘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又暗写了秋夜行船之事,“入”字将月亮拟人化,好似娇美的女子以水为镜照着自己美丽的容颜,“流”字写出了平羌江水的滔滔流淌,也写出了诗人乘船顺流而下,月亮倒映在水中的如玉容颜也随水流淌、一路相伴,是那样美丽多情。“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两句既叙月下行船之事且明确了行程:在明月的照耀陪伴下,我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直奔三峡。两岸峭壁直立,抬头仰望、低头俯瞰,空中水中都不见你的皎洁的容颜,我只好恋恋不舍地继续顺江而下,向渝州而去。这里“清溪”“三峡”“渝州”(即现在的重庆)三个地名的接连运用很为人们称道,加上“发”“向”“下”三个动词,一气呵成,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这半轮秋月的映照下,在空中水中两个秋月的陪伴下,船随水流急速前行,江水滔滔奔流,两岸连山不绝后退,诗人立于船头,任江风吹起衣袂飘飘,心中的对远方对前途的憧憬也如江水奔涌,生动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暗示了江水流速之快,更表现了李白第一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轻松快意。自然想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过这表现的是李白被流放途中遇到赦免的兴奋激动。“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个“君”的理解不同,有人认为是指峨眉山月,有人认为是指李白的友人。我更赞成第一种——指代峨眉山月,《诗法易简录》里这么写道:“此就月写出蜀中山峡之险峻也。在峨眉山下,犹见半轮月色,照入江中。自清溪入三峡,山势愈高,江水愈狭,两岸皆峭壁层峦,插天万仞,仰眺碧落,仅余一线,并此半轮之月亦不可见,此所以不能不思也。‘君’字,指月也。”我们在郦道元的《三峡》中也能找到此时不见月亮的依据:“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里悬崖峭壁,直指天空,隐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多情的月亮,多情的诗人,美好的行程,美好的憧憬,尽在笔下展现。我们再来朗读一遍吧: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短短一首七言绝句中,连用了五个地名,依次写出了诗人“仗剑远游”经过的地点: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运用“入”“流”“发”“下”等动词,镜头摇动变化,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月夜行旅图,在还没有电影电视的时代,诗仙李白已经运用他精彩文笔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美丽动感的长江三峡月夜风光片。滔滔江水送君远去,半轮秋月万里相随,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快意豪情,也有离乡的淡淡思乡。杜甫《闻官*收河南河北》中也有四个地名的巧妙连用:“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天地大美不言,生活自有诗意。谢谢大家聆听今天的“悦背悦美”!朋友们,让我们诗意相约,明天见!

欢迎长按下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悦背李白离别之秋峨眉山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