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我们迈进了一年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
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立冬节气一到,万物开始收藏,整个世界好像都开始养精蓄锐。
它的到来表明在大自然的四季轮回中,开始正式进入冬天。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
四首有韵味古诗,愿你在寒风凛冽的冬季温暖如初。
立冬,一壶温酒,一份清闲立冬
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
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
恍疑雪满前村。
立冬之夜,天气寒冷,笔墨都冻凉了,可以偷懒不写诗,温一壶酒,在醉意中,竟然把月光下砚石上的墨渍花纹当成是大雪落满的山村。
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现存李白诗文一千余篇,写到“酒”的诗篇就有余篇。
立冬了,天冷了,酒已成了驱寒的必备品,一壶温酒,一份闲情。
白居易有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想一想,当披着一身雪花的朋友推开柴门,大雪压屋下,两个知心的老朋友你一杯我一杯,这种友情难道不令人羡慕?
立冬,一朵梅花,一种期待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
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
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时日,绵绵细雨,带着微冷寒意,但还没冷到结霜时候,房前的树叶,已经一半绿一半黄了。
冬风中,我已经闻到梅花远远飘来香味,仿佛可预料到春天的气息不远了。
这首《立冬即事二首》,平平淡淡的语言中却透出一种乐观的精神。
尤其是梅花,在寒冬中显现出的高尚情操,一直被诗人们津津乐道。
宋朝诗人舒亶说:“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原来,一枝梅和春天的距离是这么短!
毕竟,等待冬过后春的到来,此种潮水涌动般的心情,该是一种多么令人期待的美好图景!
林清玄曾说:“冬天在孩子的眼中是为春天而吹奏的音乐,是在风雨中还能看见的朝霞。……在孩子看来,冬天和春天的距离像同一花枝的两朵花。”
立冬,一轮明月,一种盼望立冬
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
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
今宵寒较昨宵多。
秋去冬来,寒风料峭,树叶落尽,客居他乡的旅人唯有一轮禅月相伴。
诗下笔下的立冬则见些许禅意,读来颇有人生意味。
行走也异国他乡,最让人难忘的依然是头顶上那一轮带有“乡愁”味道的明月。
是的,冬天的月,虽然没有春天的温柔,夏天清亮,秋天的皎洁,但在寒风中,清冷的月光依然让游子们的心,不由思归。
所以,潇洒如李白有诗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所以,乐观如苏轼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立冬了,天气寒冷,每个人都在找寻温暖,漂泊异乡的心灵更需要温情的抚慰。
立冬,一处江南,一份情怀早冬
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忆江南》能写得那么好,还真得益于诗人和江南的相遇。
从少年时代避乱吴越,到28岁贡举宣州,再到长庆二年(公元年)十月和长庆四年(公元年)五月分别出任杭州、苏州刺史,白居易的一生与江南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冬》这首古诗很温馨,诗人白居易拿起温暖的笔,道出了冬不只是冷漠和萧瑟,还有美好和生机。
十月的江南,天气很好,虽然已到冬天,但仍然有春天的景色。
小草上落着一层薄薄的霜,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像被风干了的沙粒一般。
老柘树虽然叶子黄了,但仍然像初生的一样。寒樱不依时序,开出枝枝白花。
这个时候,我只羡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闲雅致,不知不觉走入酒家中。
作家郁达夫于《江南的冬景》中写:“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岁月匆匆,转眼又立冬了,天气寒冷,让我们收拾心情,静静地聆听大地的声音,回味生命的历程。
花有清香月有阴,物有灵性人有心。这一天,愿我们都为自己找回最初的温宁,静享初冬的美好时光。
-END-
作者:诗词Lif生活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