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重庆荣昌畜牧产业缘何做出大文章焦点中国养殖b3p4uhvk
TUhjnbcbe - 2020/8/4 10:09:00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重庆荣昌:畜牧产业缘何做出“大文章”?-焦点新闻-中国养殖


“今年效益还不错!”在重庆荣昌县昌州街道办事处6组见到39岁的刘志国时,他和伙计正在将刚出栏的60头肥猪装车并准备发往四川泸州,一脸堆笑的他告诉,“今年的纯收入轻松就能超过50万元。”


  荣昌是传统的畜牧养殖大县,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就坐落于此。近年来,该县不断创新养殖模式,并依托科技求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产学研”配套的畜牧经济新路子,成就斐然,刘志国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创新模式,孵出畜牧新篇


  刘志国是荣昌走集约化养殖的带头人之一。2003年,长期在外跑运输的他突然决定改行做“猪倌”,着实让村里人吃惊不小。“是不是这个料噢?”左邻右舍都怀疑。


  但他却对自己信息十足。荣昌畜牧业走过了400多年的历史,既是国家著名地方良种荣昌猪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也是全国最大的良种仔猪生产和外销基地,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一定要将这个金字招牌发扬光大。”第二年初,他随即在村里租了11亩多地,大胆地办起了“荣昌县天龙养殖小区”,并成立了一个养殖合作社,将村里散养户的猪进行集中圈养。“养殖户只要缴十元入会费就能参加合作社。”刘志国告诉,所有会员的猪不仅要以高于市场价20%左右的协议包销,他们同时还可享受免费信息咨询和技术指导等多项优惠。“养殖量上去了,销售市场自然就大;批发饲料、药品等也较优惠,我只是挣其中的差价。”刘志国有着自己的生意经。


  60多岁的海螺村村民喻天华是合作社的会员之一。去年6月,全国猪价整体下滑的时候,他在刘志国的指引下,以1.6元/斤的低价大胆“购进”仔猪62头,到年底时以5元/斤的高价售出,一下就赚了3万多元。


  在荣昌,象这样的养殖小区和合作社还很多。由于该模式有力促进了全县传统畜禽养殖方式向现代方式的转变,2005年,荣昌县在全县农村铺展推广开来,并从当年的农发资金中拨付120万元,对户养母猪6头以上、新建圈舍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市、县级生猪养殖小区每户补助圈舍修建、引种费2000元,“以奖代补”支持全县规划建设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截至目前,全县的养殖小区已达21家。”对于这种模式,县委书记夏泽良给予了高度评价:“无论在标准化圈舍修建、环境控制、养殖规模上,都较实施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从而为全县实施畜禽标准化生产、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荣昌猪一样,县里的鹅、蜂等农业经济产业同样名声远播。


  “一业兴则百业旺”。在养殖产业的带动下,该县的相关产业随即兴盛起来:以加工生产烤乳猪为主的重庆市荣昌县怀乡食品厂、为仔猪做“嫁篓”的竹篓编织家庭作坊等随之应运而生。


  西部规模最大、全国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西部饲料兽药市场就在繁华的县城。在这里,看到各种饲料厂和兽药企业星罗棋布。“目前进驻市场的企业有300家、3000多厂家,经营的品种有6000多个,年交易额逾15.9亿。”县畜牧局局长李兴癸告诉,“全县兽药GMP生产企业就有9家,这在全国都很少见。”


  来自县畜牧局的统计数字,2006年,该县仅畜牧生产方面的收入就达10.1亿元,占据了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


  依托科技,实现跨越发展


  靠畜牧业做出大文章,究竟荣昌的支撑点何在?在夏泽良看来,除了创新发展模式外,“科技应是最好的助推器”。


  在刘志国的合作社,有两个“外脑”员工,分别来自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和西南大学荣昌校区。“这些专家都是我的老师,没有他们,养殖小区规模再大,也是枉然!”


  而这两个地方,


    在荣昌人眼里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谈起荣昌猪的升级改良,李兴癸对“渝荣一号猪配套系”赞不决口。1996年—1998年,在全国都认为“瘦肉率越高越好”的呼声中,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调查发现:瘦肉率高了以后,可能造成口味不好,抗病率下降。而荣昌猪的特点就是口感好,产子率高,如果单纯追求瘦肉率,荣昌猪很可能会被淘汰。怎么办?随即,这里的研究员开始了长达9年的科技公关。


  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年1月20日,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猪专业委员会的审定下,由荣昌猪优良基因发掘利用而来的“渝荣一号猪配套系”最终获得认可,在保持荣昌猪所有特点的情况下,其生长速度比原来提高了60%,瘦肉率达到了63%。“目前,‘渝荣一号猪’在原种场已达400多头,而推广出去的祖代种已有上万头。”一研究员给算了笔帐,“对农民而言,出栏一头‘渝荣一号’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还可多获利100多元。”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是我国的一所畜牧兽医领域老字号专业院校。由于注重师生理论与实践的“双结合”,自80年代以来,学校就推出了师生走进乡镇,“包乡包村”传播畜牧新技术的优良校风。


  今年20岁的邓波在学校上大一时曾是“动物科学系实践部部长”。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每周要下乡2-3次,以推广新技术、新产品,至今他几乎已跑遍了全县所有村镇。


  回忆这种经历,邓波至今仍感慨万千。2004年10月19日,他在杜家坝一大婶家走访时,被当地百姓误当成了“小贩”,都放狗来咬他。“但听说大婶家养一头猪要花9个多月时,心里却总不是滋味!”虽然受了委屈,但那段时间他仍执拗地不下10次登门拜访。


  “之后就多谈心,尽量少谈养猪。”由于怕大婶反感,邓波动了小脑筋,“大婶最后还是用了些饲料添加剂,由于养猪的时间被一下缩短了近4个月,她还高兴地主动叫全村人来买。”


  亲身体会到技术给农户带来的实惠后,原本来自荣昌吴家镇偏远农村的邓波和哥哥邓费建有了自己的憧憬。去年7月,还在上学的哥俩就东拼西凑地筹了近5万元钱,在海螺村7社租下了一个约200平方米的养猪场,开始养猪。“耽误学习吗?现在效益怎么样?”“就当是校后实践,不影响功课。”邓波笑着告诉,“今年猪价不错,不仅凑足了自己的学费、生活费,而且还可以补贴一下家用。”


      “科技就是生产力!”在代理县长陈杰看来,这是一种“双赢”:一方面,各种科学研究成果,老百姓很快就能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另一方面,荣昌的农家或企业,又可成为锻炼学生最好的实习基地。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庆荣昌畜牧产业缘何做出大文章焦点中国养殖b3p4uh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