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四家”在元代的生活主要集中于中后期,且他们的书画艺术交流主要集中在苏杭地区周围,以杭州为中心,苏淞地区与之呼应,亦渐繁荣。在当时的“复古”思潮下,“元四家”书法风格多少受赵氏复古书家群的影响,而且黄公望曾自称是“松雪斋中小学生”,王蒙更是赵孟頫外孙,“元四家”之间也常有交游,王蒙和吴镇、倪瓒又都是好友,对于当时书坛的发展趋势,他们自然会深受启发,相互之间对于书画的创作都有交流。
但从四人书法作品来看,其审美与风格表现有别于赵氏“复古”一派,无论是独立的书法作品还是画作中的书法题跋,旨在追求“法”与“变”,风格各有特色,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今天先给大家详细介绍其中两位书法家的书法风格。
直取晋唐”的吴镇、倪瓒书法个性美分析
吴镇和倪瓒的书法风格在元代属于个性十足一类,他们的书法在理论体系之下注重直观感受,追求心灵的启迪,坚持“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态度。将自我的感情渗透于书作之中,既有抒情性又有文学艺术性。他们二人的书法不同于黄公望、王蒙,个性自由,师古出新在他们身上显现的更为突出。
一、吴镇书法“流贯高逸,笔迹苍莽”的风格
吴镇(一二八〇——一三五四),字仲圭,自署橡林先生,因爱梅,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魏塘人。晚年亦号“梅沙弥”。《梅花道人遗墨》中记载了其本传。吴镇早年与兄从毗陵柳天骥学习《易经》,相传他曾以卖卜为生计于魏塘。好云游,曾去杭州、吴兴等地,常与道中之人书画雅集,晚年定居嘉兴,养拙隐居,潦倒一生。工书法,以画梅竹、山水名冠一时,草书尤为最佳,传世者多简略,而愈增其韵致。笔法古秀苍劲,风神潇洒,他是引领以草书题款的代表书家,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
吴镇的一生清贫,隐居从艺
吴镇以品性孤傲,追求高洁而著称于世。不求功名,一生隐居不仕,所交之友多以士人或僧道为主,很少与宦官来往,常寄情于山水,闲时以诗文书画自娱。虽处于元代赵氏书风的笼罩之下,却另辟新径,与元末书坛隐逸书家共同支撑起了写意书风,在元代书史中成为不可忽略的一派。可见吴镇书法已达到了浑然天成,出新意于古法之中,无墨齐备,寄玄妙于豪放之外矣。
吴镇「拙、澹、闲、动」的书法风格特点
吴镇性情疏放,锐意草书,多以篆籀之法书写,虽略显草率,但笔意苍劲,古意盎然。其书法尊崇“草本隶,隶本篆,篆出于籀,籀始于古文,皆体于自然,效法天地。”的书写特点,无一点朝市气,泼墨淋漓之间,笔端豪迈之气尽显,自己常说:“吾之画直须五百年后方遇赏音耳!”虽语出略显孤傲,但在当时来说却是事实,也说明了他对自己作品的自信。
根据吴镇书法以及后人对他“养拙”、“古秀苍劲,风神潇洒”、“笔端豪迈”、“泼墨淋漓”、“劲气”、“率略”、“简净”、“清逸”、“笔迹苍莽”等文献著述中的品评,笔者于此将吴镇书法艺术美的特点概括为「拙、澹、闲、动」。
1.拙
拙朴、古拙、质朴、稚拙、高古。《说文解字·手部》:“拙,不巧也。”《述书赋·字格》则以“不依致巧曰拙”来定义。其美学范畴与“丽”、“巧”刚好意味相反。吴镇草书体现在“熟则巧生,又须拙多于巧,而后真巧生”,即去除妍美之意,尽显天真朴实的书写效果。正如苏轼所说:“书出于无意于佳乃佳尔。”吴镇书法正是追求“大巧若拙,归朴返真”的朴拙美。吴镇草书以“拙”取胜,其笔法顿挫自如,古法求变,浓淡干湿交相呼应,如其行草书《墨竹谱之三·苏轼撰文同偃竹记》(图其取势与《草书心经卷》相比,规矩许多,用笔圆厚,拙味十足。
2.澹
澹雅、恬澹、萧淡、潇澹、冲淡、平和。“澹”与“淡”都作安然、恬静之意。包世臣称:“草以简净为上,而雄肆次之。”杨仁恺评到:“(吴镇)直追唐人怀素,得其神韵,行笔流畅清逸,似隽秀而实苍,颇有潇澹之致。”吴仲圭草书跌宕起伏,具绵延不绝之意,但法度不失,无一点朝市之气,即使生计贫困,仍心境坦荡,不问世事,过着质朴的生活。
.闲
有务闲、清闲、闲雅、悠闲的意思。“闲”亦可作“简”。项穆云:“书有三要……第三要闲雅,闲则运笔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吴镇书法为世人所珍爱,具清闲自得之状,清逸简约之美的草书长款,其《墨竹谱册之七》书画结合,尤为其书法娴雅之美的代表。虽然其画款的位置选择略显刻意布置,然文人创作追求自然表现可谓最为真切,诗文书画融合一起,自有闲雅之气。
项穆曰:“书之为言,散也,舒也,意也,如也。”这里“散”亦有“闲”之意,讲的是心情闲暇,散诸怀抱也。吴镇此卷创作的闲雅心态,为其神逸的外在表现,形散神不散,形在神俱备,这是书法的高境界。沈启南在评价吴镇时云:“若论其布意之趣,高闲清旷之妙,不能无少优劣焉。”正是对吴镇以淋漓尽致的艺术表现,抒发了对一位高士的生活情态的赞赏。
4.动
灵动、飞动、生动之意。有“力”则生“动”,有“动”则生“势”,固因“势”则生“奇”,三者的意义都是表达了一种活泼浪漫的情境。吴镇书法动势自然洒脱,用笔灵活,翰不虚动,下必有由,耐人寻味。古今书画相通,诚如谢赫所讲的“气韵生动”与书法理论亦是同一奥妙。上面已经提到,仲圭书法正是源于闲雅的心境,默坐静思,随意而书,这样创作的书法才能显露出生命本真的状态。
吴镇草书常与绘画结合,他的书法线条遒劲有力,连绵不绝,挥洒自如,将绘画的幽静参以书法的动势,使得书画诸要素互补互生,而其书法正是因师法于唐代的张旭、怀素,使笔意大气磅礴,虽势力不能夺也。如此,吴镇虽为隐士,但于书画的动静、起伏间展现了其孤高耿直的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精神。
二、倪瓒“天真幽淡,清洒遒劲”的书风特点
倪瓒(一三〇一——一三七四),字元镇,号云林等,原名珽,后改瓒,其题款中又有东海倪瓒、懒瓒等称呼,常用云林题名书画。江苏无锡人,元代书画家、诗人。倪瓒好云游,喜雅集,并且他自己的住所清閟阁也成为了文人经常汇聚之地。倪瓒书迹有《小楷江南春三首》、《跋唐人临右军真书册》、《淡室诗》、《静寄轩诗文》等,著有《清閟阁全集》。
倪瓒的文人逸气,归心道佛从倪瓒的清閟阁书馆中所藏书数千卷可知,他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才子,藏有经史子集、佛道经典、法书名画等类别,他都专心阅读批校,亦悉心临学,文人逸气以及学识修养注定了倪瓒书法艺术的高超造诣。他通过不断摹写,逐渐形成了天然古淡,有魏晋风神的书法个性。
倪瓒「逸、疏、瘦、稚」的书法之美
1.逸
超逸、逸气、遒逸、放逸。唐代张怀瓘以“不拘常法”概括为“逸”的特征。古今以来对“元四家”书法的评论,倪瓒以其“逸气”而显于其他三人。其书法多体现于画作题款,因注重笔法,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和个性表达。身处元末动荡的他诗风闲逸,可以看做是有意淡化其内心激烈的情感冲突,他在书画创作中讲究“逸笔草草”的写意精神,加以诗词的真实写照,造就了舒朗清逸的书风特点,也成为后人书画实践的理论依据。
2.疏
疏放、疏淡、疏阔、疏朗。《说文·疋部》:“疏,通也。”顾野王《玉篇》云:“疏,阔也。”“疏”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一种风格语辞。倪瓒一生都在追求书画统一的程式之中,其书法师承魏晋,疏密得当,收则紧结,放则生逸,一直追求法度的严格规范。后人对倪瓒书法品评,徐渭《文长集》中说:“倪瓒书从隶入,辄在锺元常《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
评论其书法高古,写字无一点俗气,诚如何良俊所说:“云林书师大令,无一点俗尘。”清笪重光则讲到:“云林书法得笔于分隶,而所书《内景黄庭经》卷,宛然杨、许(东晋杨羲、许迈)遗意,可想见六朝风度。非宋元诸公所能仿佛,元镇真翰墨第一流人,不食烟火而登仙者矣。”
.瘦
瘦劲、瘦健、清瘦、清劲、劲爽。倪瓒书法多以“瘦劲露骨”体现,瘦而显淡,貌清而气健,似有“冗繁削尽留清瘦”、“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审美追求,其用笔轻重顿挫,如蜻蜓点水,淡定自若。可见倪瓒书法崇尚“风骨”,注重“力”与“势”的结合,从其书迹《江南春三首》中,可以看出倪瓒在临习魏晋法书的同时,也参以唐代褚遂良书法的瘦劲美的特点,有整齐疏朗,骨力洒脱,超凡出尘之意。张丑评云林书法本自遒劲,旋就清婉。
故吴宽在《题倪元镇竹石图》时品评:“云林子以书画名一时,然性狷甚,非当其意者,不与彼周仲杰者何人,乃辱与之,不吝而使,至今知其诗者尚知有杰焉,其亦老杜之黄四娘,长公之林,行婆也。聊余好友顾崇善雅好画其岁,此意在云林耳!亦岂以杰故哉?时成化己丑之岁季秋十有七日,吴生宽初寓南都之珍珠桥书楼,对紫金山爽气诚佳。”倪瓒因画悟书,因得清洒意趣。
4.稚
稚笔、稚气、稚趣、童稚、天真,有脱俗之意。《管子》曰:“……而工以雕文刻镂相稚也,谓之逆。”尹知章为其注:“稚,骄也。”倪瓒书法因感而发,虽性情迂癖,然而以其学识修养,清高孤洁的性格,加以不事俗务,确实有此特点。于是赵魏公评云林:“此书飘飘有仙气。”董其昌更是定为“神仙之迹”,意在说明此经脱俗超尘之气,这与倪瓒的气格是相符的。周之士在《书林藻鉴》记述:“元镇虽微有韵,而未成长,人或许以得大令法何也。元镇以稚笔作画,尚能于笔外取意。以稚笔作书,不能于笔中求骨。讵宜以泛爱推之也。”道出了倪云林书法师于东晋王献之,古拙稚趣。
倪云林作为一位敏锐善感、自尊自傲的文人,他的艺术思想更多的归于理性的认知,从其瘦劲的书法风格就可以想象得到。所以对于他的书法历来褒贬不一,项穆以“苦涩寒酸”来评判,张丑则管见:“第指顶以上大字,便不能工,是亦尺有所短也。”虽然倪瓒早期书法风格在魏晋之间,可是在后人眼中仍不够格调。然而云林个性十足,坚持自我表现的书法艺术风格。史书记载云林这样一段话:“米老虽追踪晋人绝轨,其气象怒张,如子路未见夫子时,难以伦比也。辛亥三月九日。”此语略显轻狂,也说明了他对自己取法的自信,称其为元末书坛的代表人物之一,实非妄言。
总结
元四家”书法的运用推动了文人画的兴盛,将诗文写于绘画作品中,把个人感情通过一种新的方式表现出来,讲究笔墨、气韵同绘画风格的契合成为他们书法艺术存在的关键。文人画的发展离不开书法情感的抒发,而书法又同绘画结合,形成了相互映衬、情景并生的艺术创作。
这也符合前文所讲的“元四家”艺术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了崇尚文人“逸气”的艺术主张和“诗书画印”结合的审美内涵,他们“不求形似,强调个性”的书法美学思想对其后的书画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创作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