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诸葛亮之潜龙腾渊
TUhjnbcbe - 2024/9/17 15:08:00

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是诸葛亮真是普通的布衣吗?他的背景没有那么简单,首先诸葛亮的老家并不是南阳,南阳只是他的第二故乡。他们家的祖籍是琅琊,琅琊在哪呢?基本上属于今天山东临沂管理的地方。诸葛亮的家族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官了,他们家祖上诸葛丰就在西汉年间担任过司隶校尉,这是监察百官的一个职务,也算是不低了。

等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这一辈,担任过泰山郡的郡丞,但是他去世比较早,留下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老大诸葛瑾比其他的兄弟年长一些,很早的时候就有机会到洛阳去游历,所以他结交了很多好朋友,跟江东弘咨这些人关系处的非常好。而弘咨又是孙权手下非常依赖的人物,诸葛瑾就很自然的投到了江东集团。诸葛亮当时也就十四五岁,不能跟着大哥东奔西走,所以就跟着家族一起行动。

他的叔叔诸葛玄,当时正好被派到豫章郡当太守,所以他剩下这几个兄弟姐妹,就一起跟着诸葛玄奔豫章郡去了。结果没想到,朝廷改变决定了,派别人当了豫章郡的太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诸葛玄还是有很多好朋友的,尤其是跟荆州的刘表关系非常好,他就带着一大家子人来投奔了刘表。刘表就让诸葛家安顿在襄阳附近的隆中,隆中这个地方其实归南阳郡来管,所以诸葛亮讲“躬耕于南阳”这件事情从地点上来讲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要说诸葛家族还是有很大能力的,至少诸葛玄他的人脉处理的就非常好。像背井离乡来到一个新地方,人生地不熟的,踢开头三脚肯定不容易。结果你看看,在诸葛玄的安排下,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当时蒯氏家族的蒯祺,另外一个嫁给了庞氏家族的庞山民,这可都是荆州当地的世家大族。这样一来,诸葛家就有了稳固的根基。当然了,在荆州地区最有势力的还是蔡家。蔡家没法直接联姻上,就两个姐姐没有合适的人选。怎么办呢?于是诸葛玄就安排诸葛亮娶了黄氏家族黄承彦的女儿,诸葛亮的岳母就是刘表妻子蔡氏的亲姐妹。

你看这样一来,就跟蔡氏家族完美的搭上关系了。而且诸葛亮的叔叔跟刘表关系特别好,诸葛亮再管刘表叫姨夫。你想想这样一来,诸葛家族就在当地生根发芽了。家族的关系网搭好了,保证跟荆州的士人集团有非常良好并且千丝万缕的关系,今后诸葛亮做官会有一个很好的阶梯。但是话说回来,无论别人给你搭好多少的路,你自己还有有能力。诸葛亮有没有能力呢?当然有能力。他在荆州的文化圈当中,确实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首先,他跟着当时的水镜先生司马徽,专门学习各种知识,本身他就有家传的渊源。再加上司马徽的指点,诸葛亮进步也是非常的快。同时诸葛亮也非常敬佩当时叫庞德公的一位老先生,这位老先生不仅在庞氏家族有着非常高的威望,同时他在荆州的士人集团当中,也有崇高的威望。像刘表就几次请庞德公出山,你看你担任一个职务,哪怕是个闲职给我壮壮声势也行。庞德公说,你别找我,我就喜欢寄情于山水。但是刘表丝毫不敢怠慢庞老先生,不仅是因为他学问,更重要的是他在荆州士家大族当中的地位,绝对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刘表请庞德公,不是说派人过来请,是亲自登门来拜见庞德公。在荆州刘表都要亲自来见庞德公,那么其他人礼贤下士拜见文化人,至少在当地是形成一定的风气。诸葛亮跟着司马徽学习,肯定也会见到庞德公。为什么呢?司马徽跟庞德公两个人关系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司马徽领着徐庶去见庞德公,结果庞德公不在。司马徽就大模大样发挥主人的身份,就跟嫂子讲了,说嫂子你给兄弟几个做点饭吃,你看我新领个朋友叫徐庶,我们到这来蹭顿饭。您看看到对方家里能够见到女主人,而且让嫂子给自己做点饭,这在当时关系不好是根本做不到的。

有了这层关系,诸葛亮很自然的就跟庞德公挂上了勾。而且诸葛亮是特别钦佩庞德公,每次到庞德公这都是非常恭敬的,拜倒在他的床下,也就是在凳子旁边,非常恭敬的向他请教。时间久了,庞德公就跟诸葛亮聊天,一说之下觉得诸亮这个人非常不容易。庞德公是特别会起名字的一个人,别看庞德公自己不喜欢做官,但是他非常爱惜人才。像水镜先生这个名字,卧龙、凤雏这个名字就是他给起的。他管诸葛亮叫卧龙,他非常看好诸葛亮。

庞统他怎么认识呢?您想想庞德公、庞统都姓庞,两个人是亲戚关系。庞统比庞德公矮一辈,他管庞德公应该叫大爷。反过来讲,庞统就是庞德公的侄子,是这么一层关系。庞统最早的时候并不被别人看好,等到18岁的时候,庞德公就讲了,说这小子将来必然有一番成就,所以他给庞统取名叫凤雏。诸亮和庞统两个人,至少应该是认识也比较熟悉。说了这么多,诸葛亮怎么跟刘备搭上关系呢?还要从徐庶说起。

徐庶这个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徐庶最早不叫徐庶叫徐福。徐庶这个人也特别有趣,很早的时候是一种侠义范舞刀弄剑。等到一定年龄之后,突然间把刀剑一扔,开始读书。读书之后也非常有水平,被大家推荐到刘备的身边。刘备手下正确谋士,徐庶一来,他是格外的开心,特别的器重。他也问徐庶,还有没有你这样的人才?再给我来一批?徐庶一听机会到了,就跟他推荐诸葛孔明这个人绝对是个人才,您有机会一定要见见他。

刘备当时就讲了,好啊你把他找来,咱跟他一道聊聊。结果徐庶就讲了,像我们这样的人才直接来投奔您了,但是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可不是随随便便能招来的,您要亲自去见一见他。刘备当时绝对是求贤若渴,您就别说跟曹操比。就算东吴这边比,他也是人才太匮乏了,所以一听说有这样的人才,特别是能跟郭嘉和贾诩比肩的这样一个王佐之才,也就是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他怎么可能不去亲自来见呢?

刘备一共去了三次,才正式见到诸葛亮。这件事情清晰的记载在《三国志》当中“凡三往,乃见”,很多人也会疑问,说刘备是不是屈尊见诸葛亮了?但是我们从前后的逻辑来分析,《三国志》当中记载刘备确实是去了三次,而且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明确的讲“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也是对得上的。如果你非要说《三国志》不一定可信,《出师表》未必是真的,如果你认为这些都是假的,您不信也没有问题。

因为在其他的史说当中,比如像《魏略》包括《九州春秋》都记载了另外一个版本,说诸葛亮当时是主动找的刘备。刘备当时在筛选人才,找了一大堆儒生,跟大家讨论一下天下大事,或者圣贤文章。聊了一会,这帮人都撤了,但是诸葛亮留下来没走,刘备也没当回事,一看就两人了,也没有什么太多话题。于是就在那编点那个草席子,估计编个什么小筐小篓。结果诸亮首先发话了“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牦而已邪”你堂堂一个左将军相当于九卿的官职,而且胸怀大志,你天天在这编这些东西,你对得起你自己吗?你对得起你当初曾发下的誓言吗?你还是曾经那个少年吗?

听到这个话之后,刘备心里就非常不好意思,马上把这东西放到一边,我就是随手编,一边骂我,编这些东西也就是打发一下心中的忧愁。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嘛。没有一编,我编这些东西也就是打发一下心中的忧愁,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初心不改。听到这个话,刘备也严肃了很多,两个人就开始推心置腹的聊了起来。诸亮就问了,说刘表能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哪比得了?肯定跟曹操没法比。接着诸葛亮又问,说将军您比得了曹操吗?刘备一听,咱得实事求是,我跟曹操也不能比。结果朱亮说了,你们都比不了曹操,而且手头就这么几千兵马,怎么能够对抗曹操呢?刘备一听,我正是为这个事忧虑。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诸葛亮就明确跟他讲,其实我做了调研,荆州这个地方,实际上人口并不少,但是由于管理原因,很多人根本就没在造册当中。

这样一来,你想征兵人又不在册上。你当然不能把军队扩大了,所以我建议您把这些不再册的这些所谓的流动人口,都给他组织起来,然后不断的征集到队伍当中。一方面充实自己,一方面的加强荆州的防守,这才是你当前应该干的事情。刘备听到这之后,再仔细打量一下诸葛亮,身高八尺英气勃勃确实是一表人才,而且提出的建议也确实是解决自己当前问题,最有效的一个做法。刘备非常高兴又跟诸葛亮进行深谈,然后按照诸葛亮的建议,不断的扩充军队,效果非常好。

这样一来,扩充了刘备的实力,至少让刘备在曹操到来之前,有了几千的步兵,同时关羽手下统领了上万的水军。这是多年来攒下的家底,也是很难得,再加上公子刘琦的军队,这才有机会让孙权来主动跟他们联合。在这个过程当中,诸葛亮已经开始做贡献了。这个版本相对来说比较朴实,也没有那么复杂的华丽的故事。但是解释不了“隆中对”是怎么传下来的。

大概率来讲,确实是刘备请出诸葛亮。诸葛亮来了之后,跟刘备说了后面那番话。这两个记载确实有病存的可能性,刘备遇到诸葛亮这年是48岁,诸葛亮这一年是28岁。能让刘备屈尊去见诸葛亮,当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诸葛亮在当时叫“时人莫之许也”天下还并不知道有诸葛亮这样一号人物。但是诸葛亮不是代表他一个人,他代表是整个荆州的士人集团,包括知识分子阶层,对他的充分认可。所以当时朝廷的左将军刘备,才能够屈尊去见诸葛亮。

他见到诸葛亮之后,屏退了左右说你们都下去,他和诸葛亮的认真的聊了一番。他说我这个人确实有匡扶汉室的决心,也有清除奸臣恢复皇上权威的想法。但是这些年来,我东奔西走,一直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也不能实现我的理想和报负,但是我这个初心一直不改,而且非常坚定。我想听听先生你给我出点注意,我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到底怎么做才能实现我的理想和愿望?

接下来,就把所有的问题交给诸葛亮了。诸葛亮呢进行了解答,诸葛亮对这件事情肯定也是思考很久了,给出的答案非常明确,你要想干成事,首先手下要人才,要有一批人才能够为你所用,人才是最重要的。其次还要顺着天时而努力,如果通过不懈努力,特别是把握机遇的不懈努力,完全有可能逆天改命,这也是不断的激励刘备。接着他又分析一下天下的大概形式,说曹操已经拥有百万之众,在北方成了气候了。孙权这边历经三世比较稳定,你也动不了人家,而且诸葛亮非常明确的指出来,你要想跟他们分庭抗礼,必须要把荆州给占了。你要占不住荆州,没有这个根基,你就没法三分天下成就霸业。

而且有了荆州之后,你有人有钱有根据地,就可以四处发展了。而扩展的维度,当然就是益州,因为那两家你动不了,你也没有更多的选择。其实这个战略不仅是诸葛亮看出来了,这在跟曹操相比,处于弱势的两方的主要谋士,思考的共同方向,看来联合才能抵挡住北方的强敌。当然了诸葛亮也讲,你占据这两块地方,等到北方有变的时候,你在派兵冲出去,能够统一天下。但这个就太遥远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先把荆州这块地占了。

这个观点是诸葛亮非常鲜明的想法,这件事情你可别小看了,这代表着诸葛亮本身的眼光和利益,不在荆州集团这些士人的范畴之内,其他的人想的是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小事情,而诸葛亮想的是整个天下的大事情,这种格局就清晰的出现了分野。诸葛亮在“隆中对”当中说先占据荆州,联合东吴取得益州,然后待天下有变,这个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以至于刘备对诸葛亮自然是另眼看待待如上宾。这样一来,关羽和张飞等人就颇有微词,你说你来个小年轻的,你就对他这么看重过分了。

结果刘备就非常清楚讲,你们可别吃醋,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大家就别再说这种话了,咱们现在刚聊到哪了没有必要。为什么刘备这么激动?因为他看到了自己成就霸业的曙光,有非常清晰的思路,但是无论刘备有多宏大的志向,他也要面对一个严酷的现实,曹操的大军就要到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诸葛亮之潜龙腾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