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极少人能活出生命的光
TUhjnbcbe - 2024/9/15 21:34:00
刘军连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9103325.html

故事出《阅微草堂笔记》。

纪晓岚听爱堂先生讲了一件事,说有个老学究夜行,碰到了自己一个已经过世的朋友,也就是他的鬼魂。这老学究性子刚直,所以也不害怕,就问亡友:“你要去哪?”亡友说:“我现在是阴间的差吏,南村有人死了,我去勾魂,咱俩正好同路。”于是一起同行。走到一个破屋前,亡友说:“这是文人之家。”老学究问他怎么知道,亡友于是发表了一番讲话。他说:“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凡人白天全在奔波钻营、忙于生计,性灵是埋没了的。只有等晚上睡着了才能一念不生,没有任何杂念,自己的元神才是清朗明澈的。则“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从人的各种窍穴中发出,形态缥缈,色彩缤纷,如锦绣一般灿烂。如果是学如郑玄、孔安国(皆汉代经学大师)、文章如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这样的人,则其光芒可以直冲云霄,与星月争辉。其次之人光芒可以达数丈,再其次可以达数尺,以此递减,顶差的也能如荧荧一豆小油灯的灯光,只能照亮门窗,如夜里屋内点着油灯人在屋外看见的那样。这光人是看不见的,只有鬼神可以看见。我们面前这间屋子,屋顶上的光有七八尺高,所以我知道这是文人之家。老学究一听,赶紧问:“我读了一辈子书,睡着时光芒有多少?”亡友吞吞吐吐了很久,才说:我昨天经过你的私塾,你正在午睡,“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那些学生的诵读声,也如在浓云迷雾之中,实在是没看见光芒,我说的可全是真话啊。老学究听了,大骂亡友。“鬼大笑而去。”

这个故事,特别耐人寻味,真是一个经典的寓言。

先说人能发光这事,恐怕是真实不虚的,对此儒释道皆有明言:《楞严经》说“净极光通达”,庄子说“虚室生白”,王阳明说“此心光明”,其实都并不是一种比喻,而实是精神的至深层次,以及人经由内证而如是所见的万物至深层次,也就是道与自性的层次,之真实面貌。这个层次所呈现的就是大光明,朗彻无遮,普照法界。只有鬼神能见而人不能见,同样真实不虚。也就是只有到达了这个层次的人,才能见到这个层次的面貌。凡人则都是浮于表面、困于有形,又哪里能见得这种殊胜呢?这个故事,实在不能仅仅当个故事看,君不如从真真假假、亦幻亦真中,去看。这让人想到“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老话,你是怎样的人,真是一点都骗不了鬼神,所以还是多些敬畏、能真实敬畏为好。光芒一事,文气是如此,善恶功罪等,必定更是如此。鬼神者,执因果之法网者也,人之种种阴谋算计,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在鬼神眼中,只如鬼火闪烁罢了,所谓洞若观火。故事的本意,是嘲笑讽刺只知死读书的老学究。鬼只见他“胸中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什么意思?就是他读这些,虽然读了一辈子读了这么多,但他都没有消化。没消化便不仅没好处,还“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像蛊毒一样更加遮蔽困缚自己,如佛家说的“所知障”。读书读到这份上的,其实很多,满身的迷信与傲慢。自己受害也就罢了,还带累学生们,所以学生们的诵读声如在浓云迷雾之中,真是罪过。这也正像那些自己半瓶子醋,自己都还没学明白,而满世界信誓旦旦、招摇撞骗的割韭菜之人。没消化,所以没有光;消化了的,所以有光。这就是要害所在,问题的关键,就在消没消化。学如郑孔、文如屈宋班马,之所以光芒“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用禅宗的话说,就是因为“一一皆从自性中流出”,能达本色天然、自然天成,这是最高的层次,是消化到了本源层次。剩下的不同层次,则就看消化量和消化程度如何,消化得一分便有一分光,消化得越多便光芒越大;不消化,则学再多也毫无用处。故事中的“文”字,正是寓言的密码所在。文者文明,书籍只是载体,读书只是通道。把文消化就是为文明所化,如此才叫“有文化”,多少人则只是有知识而已,跟有文化没有半分钱关系。人生不可不学,但你要明白如何才是学。能“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这才是真学人,真有文化的人。然后且看看自己,你有几分文化?你胸中的东西,有几个字可以发光、又有几分光芒?什么又是消化?寓言之所以是寓言,就在其深意并不只在直接言说之事上,更能推之于一切事。如这个故事,贯通的可以说就是人的一生。因为“学”与“文”,并不只是书本上的,而是一切追求、阅历、事业、成就等上的,都无不属于学,无不要以文的标准来审查核准。生命与人生才是真正要读懂的那部大书,其他的书不过只是辅助读懂这部书而已。从这里看,所谓消化就是内化于我们的生命,无论读书还是阅历、学还是人生,如食物吃进去变成鲜活的血肉再长出来,与我们融为了一体。所谓文化就是能够内化于我们生命的东西,是能让我们的生命发光的东西。这光即是生命之光,能发光之灯即是生命之本体,《楞严经》所谓“性净明体”。若无内化,则所谓“身外之物”,便只是造作虚妄而已,叫做白活。

这其中有个生命的大课题,叫做“生命的内化”与“生命的外化”。

何为生命的内化?如西游的原始野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终得成佛,如水浒的江湖豪情终究只能被庙堂吞噬而空留荒坟野冢,如三国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如红楼富贵乡温柔乡里最后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一场幻梦。历经这些而淬炼出本真、放下了迷执的人,叫做生命的内化。无论人生的顺逆得失,在这片无尽的光芒里,只如电影荧幕上的光影。这里面,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故事有不同,相同是故事。老天交给我们的任务,从来不是这个故事本身怎么样,而就是你能不能内化,将它们统统转成生命的光,并由此而趋入光体。能如此之具慧根者,反而是在起落坎坷、悲喜交加之中,才更容易打开生命的格局,才更容易打开更大的格局,而将生命本身的光明,从我们的整个人之中,放出来。又何为生命的外化?外化,即是物化、异化。即是对那些身外之物的一味追逐,以功利为价值观,以成败为价值标准,在苦短而渺小的一生中,作有如以沙建塔之事,而从不知尚不能抵抗天道运化中小小一浪的轻轻一抹。我们的确需要认真地反思一下,所有这一类的东西,以及我们的追逐与执念,何曾关系我们的生命本身一丝一毫?若毫无关系,那么其中所谓生命的意义,又何曾有一丝一毫?若无意义,我们投入那么大心力、那么多时间,又有什么价值?你若真正看到了这个问题而不得不承认,我想一定是惊出一身冷汗的。这也不是这些事情本身有什么过错,这些都属于“生机”,活着就要工作,工作就要上升,此天经地义。但“生机”不等于“生命”——一切都只是经历而已,一切经历都无不可以为生命光明显发的资粮;只是,我们是否在方向和落脚点上,出现了根本性的大问题?如果战略出现重大失误,战术运用再成功,又有什么用?而放眼芸芸众生,能活出生命之光的人,太少了。人身难得,多数人的一生,只是白活,至少是大比重的虚度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语成谶。“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极下者荧荧如一灯”,这醒梦之间,王阳明所谓“生死如昼夜”,这大概就是最真切的众生相了吧?我对修行问题曾经跟人说,你知见上的东西,是属于这一世过完,全部抹除的东西,带不到下一世,不能给你的下一世什么助益。此与俗话所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异曲同工。能随身带走的,是你真修实证而作用于真实生命体验、关乎生命真相的东西,只有这个可以带到下一世而即使未完成也能继续进行;而不是从头开始重新起步,那可真是白活了。修行上知见与实证的关系是如此,知见必须指引实证而变成实证本身才算数和有意义;学习也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你的所学和阅历,到底哪些是这一世过完全部抹除的东西,又到底什么是内化于生命而秉之于光明、可真正为我们的觉悟打下根基的东西,你需要以及必须清楚。生命的光,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就在生命的真滋味里。滋味,就是感受;感受你的感受,就是品味。道不是感受,但经由感受抵达和呈现的“真实”,则近道矣。品味这真滋味,即无异于发光,不异于如来放光。若能守住这真滋味,知道只往这里看,则人生不管如何,便皆是生命的道场,道场中安排了都并不重要。我说过,从没有好的东西与坏的东西,而只有你消化不了和消化得了的东西。能如此,就叫追寻和守护生命的光,直至修炼出自己的“光身”。光身,即是法身。愚痴凡夫,皆循肉身;慧根真人,乃趋光身。
1
查看完整版本: 极少人能活出生命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