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初中古诗文鉴赏峨眉山月歌
TUhjnbcbe - 2024/8/28 16:42:00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创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

2.课前小测

(1)解释下列词语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2)翻译下列句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3.诗歌品析

(1)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过三峡抵达渝州,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

(2)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而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练一练

选择题

(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C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C)

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C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错误。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A、诗中连用四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峨眉山、平羌江、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四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B“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D、本诗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A诗中连用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赏析简答题:

(1)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答: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作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

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6)“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答: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月”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初中古诗文鉴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古诗文鉴赏峨眉山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