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丝虬脉,又称赤丝乱脉、白睛乱脉,即眼球红血丝,首见《审视瑶函》。《圣济总录》的“目飞血”亦与本病相似。系指白睛血络瘀滞,见气轮丝脉赤乱,纵横分布稀密粗细不等的病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结膜炎,大多双眼为患,若不及时治疗,往往数月甚至数年缠绵不愈。重者证见虬脉粗赤,红赤粘涩紧痛,羞明(怕见光)流泪。
病因
多因某些热性眼病失治,火热之邪伤阴耗液,致使虚火上炎而成。
或因久受风沙瘴气,或嗜食辛辣炙煿及烈酒等物。
或因烟火久熏,致使热郁血脉而成。
也有因长期从事微细工作,过劳目力,致使血络郁滞而成者。
文献
《证治准绳·杂病》:“谓气轮有丝脉赤乱久久常如是者,然害各不同。或因目痛火虽退,不守禁戒,致血滞于络而赤者;或因冒风沙烟瘴,亲火向热,郁气劳心,恣酒嗜燥,竭视劳瞻,而致有所郁滞而赤者……凡丝脉沿到风轮上者,病尤重而能变。若因其滞而日积月累,一旦触发,脉紫胀及脾肿者,用开导之……不可过,过则有伤真血。”
《张氏医通·赤丝乱脉证》:“病生在气轮白珠上,有丝脉纵横,或稀密粗细不等。有痛不痛,有泪无泪,羞明不羞明,但常常如是,久而不愈也。非若天行客风暴壅,赤脉贯睛之比。当验其大脉从何部分而来。或穿连其位,即别其所患在何经络以治之。治外者,细脉易退。大脉虬紫者,退迟,必须耐久去尽,庶无再来之患。不然,他日犯禁,其病复发。凡丝脉沿到风轮上者,病最重而能变。凡见丝脉虬紫,内服外点。点时细缩,不点即胀,久久亦然。及因而激动病变者,珠虽不紫,睥虽不肿,亦有积滞在络中幽深之处。揭开上睥深处看之,其内必有不平之色在焉。略略导之,不可过,过则有伤真血。水亏膏涩,目力昏弱之患,点以石燕丹,服用大黄当归散、酒煎散之类。”
《眼科阐微·辨心火克肺金白珠生赤丝论》
五轮分部云∶白睛属肺。凡白睛生红丝,皆因心火克肺,肺经积热无处消散,随肺之经络上入于目,遂生红丝,盘结于白睛。延及二载,即长白脂皮一层,将红丝瞒着;脂皮外又长红丝一层,如此数层,其病成矣。初见红丝时,宜利小便,令心火由小便而出,心与小肠为表里也。邪火既去,肺不受侵矣。若病止在肺经,未入于肝经,间用寒凉药亦无妨,以乌睛尚未生云翳也;点扫雾丹、至宝丹,用《秘诀》吹冲法。
注:扫雾丹,出自《眼科秘诀》:“凡一切翳膜障等眼,内服揭障丹,外服冲翳散,再用开疆扫雾丹点之七、八十次,极重者半月,有验矣。”
至宝丹,治疗痰浊内闭,邪热炽盛,窍闭神昏的急救用丸剂中成药。方剂来源于《和剂局方》,又名局方至宝丹。此药集多种名贵药材于一方,且疗效卓著,为喻其灵验贵重,如获至宝,故名。
《眼科秘诀》十大将军冲翳散,由五倍子、苦参、升麻、草决明、薄荷、防风、荆芥、白芷、川芎、羌活等10味药组成。“将上药煎滚,倒入大碗内,头上蒙棉被一床,口含苇筒深吹,令药气起,吹冲头目、出汗,毛孔开而风火出。”此又称“十大将军吹冲法”或“秘诀吹冲法”。
鉴别诊断
1.赤脉传睛
为起于眦部的赤脉横生,自觉症状轻微,无眼疲劳感,不影响视力。
2.胬肉攀睛
起病缓,为眦部白睛上长出蝉翼状瘀肉,无眼疲劳感。
辨证论治
1.血热瘀滞证
白睛脉络赤紫虬蟠,灼热沙涩,轻度畏光流泪,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清热化瘀。
2.气轮湿热证
嗜食酒甘,白睛污浊,赤脉纵横,尿赤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清热利湿。
3.阴虚火炎证
白睛赤脉细小稀疏,时轻时重,眼内干涩明显,视物昏朦,或开睑乏力,不耐久视,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
《审视瑶函》退赤散
桑白皮(蜜制)甘草牡丹皮(酒洗)黄芩(酒炒)天花粉桔梗赤芍药归尾瓜蒌仁(去壳、油,为霜)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6克,用麦门冬去心煎汤调下。
清肺凉血。治肺经有火,血热妄行,白睛溢血,成片状或点状,其色鲜红,边界清楚,常因咳嗽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