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读城宋代成都之七宋代大慈寺记
TUhjnbcbe - 2024/6/23 17:19:00

郑光路/文

白郎邓平模郑光路/供图

苏轼在《大圣慈寺大悲圆通阁记》中说:“成都,西南大都会也,佛事最盛”。成都大慈寺,地处繁华中心,寺墙内钟罄声声,寺墙外红尘滚滚,千百年来,庄严佛法和红尘烟火糅合成人间佛教的生动图景。在重重诗意缠绕的宋代,无疑,大慈寺是雍雅成都的标识之地。

▌年,大慈寺正门外就是菜摊,天空有鸽群飞过邓平模摄

补锅匠吴老头的玄龙门阵

我少时家居成都城东府河畔望平街,那时江岸多为田畴、禾苗青青。一只渡船悠悠在碧水中来回摆渡。每天我过了渡船,要穿过一条古旧曲折小巷,去天仙前街小学读书。巷头钉了块木牌,上面写着“茗粥巷”。

巷里有个被大家叫作吴督学的老头,年以前当过教育厅的督学,街人都说:“吴老头满肚子是墨水,可惜进班房关几年后背时倒灶了。”此时他早成了补锅匠,每天苦着一张黄瘦老脸蹲坐街沿边,叮叮咚咚敲打破锑锅挣钱糊口。

吴老头的幺儿子是我同学。有一天我去问他:“吴大爷,茗粥巷三个字是啥子意思嘛?”他想都没想张口就说:“茗就是茶,粥就是稀饭。唐朝这里是大慈寺地盘,寺内设有茗粥司,专门在这里给贫困造孽的人施舍药茶、稀饭。”

我很惊讶:“唐朝大慈寺这么大?挨到河边啦!”

吴老头来了点精神,搁下手中木头锤子说:“咋个不是!”。

这时正是大跃进运动之时,已经把大慈寺铜像拖走化成了铜水……茗粥巷中也贴了不少“亩产十万斤、跑步进天堂”之类标语。我们学校里,师生人人菜色、黄皮寡瘦。所以饥肠辘辘的我听了吴老头说的话,马上瓜兮兮地冒一句:“要是茗粥巷现在还施舍稀饭吃,就好了。”

吴老头大惊失色,忙结结巴巴说:“如今生活这么幸福,你小娃娃莫乱球说这些,害老子啊!”他不再理我,拿起地上的木头锤子,又叮叮咚咚敲打破锑锅去了。

▌无相禅师像,选自成都大慈寺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城宋代成都之七宋代大慈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