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院、老院、老屋、老屋,青石板上的沟槽逐渐加深。木窗早已有了年久失修的痕迹,下方的白墙露出土黄色的一角。蹲下来,就能看到层层叠叠的青石之间一片耀眼的翠绿色。沿着流水长长的清溪,我一深一浅地走在绿草丛中。抬头,只见枯枫挺立,香樟苍翠,残云几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对乡下的景色感到心酸。曾经在田野里嬉戏,在荷塘边戏耍,妙趣横生。
夏天,采菱摸藕、拾螺追鸟;冬天,堆起冰堡迎接客人。一桩桩,一件件,现在回想起来,却是无法再现。关于农村的回忆就像一条永远不会干涸的河流,把我的灵魂淹没在里面,再也回不来了。美的启迪始于偶然发现的一处莲池,它位于屋顶和房檐的交界处。“柳絮清风起,莲叶黄昏醉。”云淡风清山更远。红妆十二女,采莲一条船。”
若是晨雾初起,那荷塘便更显清幽,碧波荡漾,莲叶舒展,再加上莲花的粉色,更是有一种朦胧之美,让人看得目眩神迷。这种朦胧的美,会在恍恍惚惚之间,忽然显现出来。记忆里的乡间,终究不是荷塘连绵的景色,独自一人在一个角落里寻找,那是缘分。纵然荷塘无踪迹,乡间也见青葱。翠绿的森林。
山里的松树郁郁葱葱,高耸笔直,一根根松针连在一起,将整个山村都包裹在了其中。而最受小朋友喜爱的,莫过于一棵棵的松树上,有大有小的松塔,挂在树枝上。孩子们捡起一把就逗乐许久,把它带回家,还可以当柴火在初夏的雨后焚烧,在花丛中隐约可以看到几朵白色的蘑菇。松树菇是最好的,香味馥郁,菇质柔软,只产于树下,与树有缘。
要说最浓郁的乡愁,那就是过年的时候。提前备好了年货,后院的柴火堆得满满的,猪也肥得滚圆,腌制好的腊肉串成一串,再配上红椒黄枣,看得人口水直流。除夕的年夜饭是最热闹的,也是最丰盛的,忙碌的一天变成了欢乐的一天,在这一盘美味的食物中全部融化了。一家人分了两桌,一桌是浓烈的酒香,每个人都是喝的面红耳赤,其乐融融。而在元月初的这几天,却是热热闹闹,喜气洋洋。正堂的祭台上一定是灯火通明,新贴的门联和年画都是鲜艳的红色。初一早上要去亲朋好友家拜访,一群人一路喊着问候,如果孩子多的话.也不知道有多少颗糖被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祠堂门前,爆竹声还在响着,充满了春节的气氛。孩子们在刚刚放出去的鞭炮中乱翻乱找,如果有人欢天喜地的抱到一边,等着鞭炮点燃和爆炸,再来一次,那就是一天的闹剧了。
大多数时候,农村都很安静,“过几天就回家,做一个悠闲的人”。对琴一曲,对酒一壶,有一溪云。在后门的石阶上,看着烟雾缭绕,白鹭低语,喝着一杯清茶。足够了。屋檐下,青草旁,茶香如山,一日一茶,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心旷神怡,修心养性。梅雨时节,站在老宅的窗台边,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一棵梅树,正在雨中摇曳。
“梅雨”这个名字,仿佛是从宋词里冒出来的,带着一丝清韵,三分柔情,从九天之上跌落人间,抹去了去年的过往,拨开了浮躁的尘世。乡村的气氛让许多人心驰神往,那种自然的色调,让人即使经历了人生的沧桑,也不愿意将其忘却。记忆里的家乡,不远也不近,但现在,却像是隔着千山万水与我遥遥相对。最初与乡间的邂逅,饱含着以天为被草木为家的儿女情长,年岁渐长,自己已将旧日的梦想埋藏在心底,却依然庆幸能拥有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乡愁。
乡情是永不干涸的河流,它能让流浪的心灵乘船回家,把故乡的梦想带到遥远的地方。
它承载着多少的往事,多少的情愫,多少的时光荏苒。青山绿水,田舍农舍,溪畔林间,梅桩柳下。每个地方都淳朴而自然,每个地方都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就是乡土留给我的烙印柳荫后院,桃李殿前,烟尘袅袅,吹拂着屋檐。
鹅浮菱荇,燕落空梁,清风十里稻香。今生有缘,可生于斯,长于斯,寄情于斯,寄情于斯。乡情是久远的河流,永不干涸。而今,即便是在这喧嚣的尘世,记忆里的乡间,依然静静驻守,静静等待,无论春风吹去,还是燕子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