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复制链接]

1#
白淀风

日本极姬菖蒲。摄影/左瑭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草木者,可爱者甚蕃。古之文人多爱菖蒲,因其生长于山石之间,汲清冽泉水,不染淤泥,芳香四溢,青翠欲滴。今喜养蒲之人亦多,培植数株,或置于空庭,或置于雅室,感山野之气,莫不有数分情趣。菖蒲之爱,好雅之人所共矣!

喧嚣的上海滩,永福路可谓是一条浸润历史,恬静与典雅的道路。法国梧桐掩映着一幢幢别致的民国老建筑。融?艺术空间,就坐落在这条路上。

融?艺术空间主人孔淑贞

艺术空间的女主人孔淑贞的专业是山水画,因为对古典艺术的爱好,就与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立了雅集社团“融社”,在闹市中开辟出一方清雅的净土。融社内有茶香满溢,有古琴余声,有卷卷书画,有座座珍石。如此环境,自然也不能少了菖蒲的戏份。

闲来养草清泉上

孔淑贞所种植的菖蒲。摄影/左瑭

孔淑贞回想自己早在年便知道菖蒲,然而真正开始热衷种植却是这两年才开始。谈及原因,她说:“之前也想养,但是找不到好的品种,我逛遍了苏州还有上海的花鸟市场,都是那些个头很大的菖蒲,不适合文玩。这些年玩菖蒲的人多了,品种交流也就多了起来。”

艺术空间内有个小花园,孔淑贞自己开辟了水池,还用水泵制造了一个人造小瀑布,营造出“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这便是她养菖蒲的主要场所。“菖蒲是一种山野植物,需要山泉水,所以把它们养在山石流水之间在合适不过,”循着孔淑贞的介绍,可见假山缝隙间,三两株菖蒲生长,丝丝青绿,甚是别致。“我有时把它们拍下来,还真有山野之间的味道,传给朋友们看,都得到声声称赞,”孔淑贞说起来带着些自豪之感。

孔淑贞所种植的菖蒲。摄影/左瑭

至于养植的品种,多以龙须,虎须为主。有些还是孔淑贞从山上移植回来的,叫不上名字,培养在普通的石头之上,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孔淑贞的菖蒲基本都放在室外,据她所言,菖蒲生长是要喝露水的,它有这种向往自然的本性,若是拿进屋里,过上几天叶子就开始泛*,即使天天浇水也没什么用,还是要拿到外面去。“我唯一的金钱菖蒲是朋友送的,结果养死了。不过也没办法,它已经烂根了,”孔淑贞略带遗憾地说。

心随菖蒲,在山林之间

融?艺术空间花园山石上的菖蒲。摄影/左瑭

古人乐于在伏案读书之时,喜爱放一盆蒲石盆在案头。据说是因为长时间看书眼睛疲劳,看一看青绿的菖蒲可以缓解眼睛的压力。《本草纲目》中记载:“柏枝上露,菖蒲上露,并能明目,旦旦洗之”,说的就是用菖蒲叶上夜间凝结的露水擦洗双眼能够保持眼部的健康,起明目之效。久坐之后起身为菖蒲修修叶换换水,也能让人活动筋骨,放松心神。

然而,对于书案上放菖蒲,孔淑贞则有独到的见解。她讲道:“古人把菖蒲放在案头,也不一定就是为了明目。你要说看看绿色缓解疲劳,那绿色植物那么多,为什么偏偏选择它?我认为更多的还是反映出古人对山林的一种向往,看着这株山野小草似乎也就能够归心山林之间。”

孔淑贞书案上的菖蒲。摄影/左瑭

确实,隐居山水之间是中国古代不少文人墨客的美好希冀。尤其是经历过官场浮沉的人,若能尽散浮名虚利,弃锦服华裳,终日与高山流水为伴,实为人生一大幸事。当囿于外在条件无法达成理想,往往含蓄地将心愿寓于书案上的小小菖蒲。

平日里孔淑贞进行书画创作时,也喜放一小盆菖蒲于桌上。她的画题多为山水,这些落墨于宣纸绢本上的作品,或许就是透过菖蒲所向往的世界吧。

小闲话:菖蒲的萌属性

孔淑贞朋友所制作的菖蒲盆景

去年下半年,一股“头上长草”的风潮席卷了年轻人的圈子,一根随风摇摆的小草状发夹点满了每个人的萌属性。然而“长草”其实是中国文人所共雅的爱好,只是这草并非“种”在头上,而是生长在花盆山石之中,只需净石清水,便可绽发青绿。此草名曰菖蒲,是古代文人雅士书斋内清趣的萌宠。

孔淑贞朋友所制作的菖蒲盆景

菖蒲的种类很多,分节菖蒲、石菖蒲、水菖蒲等,文玩菖蒲属于石菖蒲。在石菖蒲中,还有更细的品种划分,标准多以叶子形状。像金钱菖蒲、虎须菖蒲,更珍贵的名品还有极姬等等。

金钱蒲和虎须蒲在中国较为多见,也是一般菖蒲爱好者普遍选择的种类。金钱蒲叶片细长,常绿且具有光泽,喜阴湿环境,养植需求不高,为历代文人雅客所青睐。常见案头一小盆金钱蒲,甚有情趣。而虎须蒲则是石菖蒲中较为小一些的品种,叶片略细,长度也更短一些。可以盆栽也可以附生在山石之上,外观具有兰花的风情。因为虎须的习性强健,身价也不高昂,也是广受爱蒲之人的追捧。

菖蒲小盆景(韩国产)。摄影/左瑭

至于“姬”,在日本专业术语中即为“小”的意思,极姬便是极小的一种菖蒲,苗高仅仅两厘米左右,外观团簇成球,故又名天鹅绒极姬。极姬产于日本,是石菖蒲中较珍贵的品种,价格也自然偏高。

早在《诗经》之中,就有“彼泽之陂,有蒲有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之句,将蒲与荷花放在一起起兴,随之歌的又是美人,种种美好的事物堆叠,足见其重要程度。不过彼时菖蒲只是作为一种美好象征,及至隋唐,菖蒲才现身于案头。

诗圣杜甫云“风断青蒲节,碧节吐寒蒲”,咏出了石菖蒲的盘根错节,清奇孤傲。至于宋人,则对菖蒲的喜爱尤高。譬如大文豪苏轼就在《赠常州报恩长老》一诗中写到“碧玉碗盛红玛瑙,井花水养石菖蒲”,通过对比实在写出菖蒲乃高洁孤清之物。宋人曾几曾在其诗《石菖蒲》中说“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大意是别看我寒舍空空好似闲人一个,其实我有着自己的爱好,那就是浇浇水,侍奉侍奉我的几株石菖蒲。无独有偶,杨万里也曾在《添盆中石菖蒲水仙花水》中写道“无数盆花争诉渴,老夫偏要做闲人”。万般皆闲事,唯有菖蒲高,养菖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文/左瑭

图片提供/左瑭、融·艺术空间

本文刊载于《典藏·读天下·古美术》年5月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