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母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在修文中学,每逢“小班会”同学们都会举行王阳明经典诵读活动。
修文被誉为“王学圣地”,县城随处可见阳明文化的符号,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人感受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润着阳明文化的生命力。
“我们经常讲——给学生讲、给家人亲友讲、给街坊邻居讲、给外面来的客人讲……”修文中学的一位老师说,修文是阳明文化的发源地,传承、宣扬阳明文化,成为每一个修文人的责任。
近年来,修文县积极探索实施阳明文化“九进”工程——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部队、进景区、进家庭、进商铺,全方位加强阳明文化的渗透和引领,努力实现“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阳明精神的当代价值。
立志勤学
目标引领成长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的经典名句,激励着修文学子立志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走进修文县任何一所幼儿园或小学,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这种文化氛围,不仅表现在学校的雕像、展示栏、走廊等建筑设计上,更浸润到了学校的课程建设中。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夫学,莫先于立志”……走进修文一中,刻于墙上的这些名言警句,告诉学生们立志的重要性。
每天早晨,在久长小学的教室里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们手捧讲义夹,端身正坐,眼睛平视,齐声诵读国学经典。
在修文一中和修文中学,除了每周安排一节正课外,还有晨读暮省课:每天早自习前的15分钟,高中“良知班”的学生诵读王阳明经典文段或经典古诗文句段,七年级学生每天学习一条《论语》;每天晚自习结束前15分钟,学生要对一天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反思,填写人手一册的“幸福日志”,每日“打卡”,检视自己是否做到“不说谎、不抱怨、尽己责、读书明理……”
修文中学建立了“知行讲堂”,每月开展一次全校道德讲堂活动,每周各班开展一次道德活动,班级师生轮流进行故事分享。
修文县的各中学,多数建立了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社团,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学习国学经典。一位社团成员在参加贵阳市政协的咨政协商会时发言,谈了她学习的体会:“从开始的不理解、满心疑问与好奇,到渐渐抛弃原来糟糕的学习习惯,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从被良知的力量感染和推动,到慢慢懂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一次次遇见更好的自己……”
修文县教育局组织的各项线上线下学习活动,都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以及《教条示龙场诸生》《拔本塞源论》《教约》等阳明先生原文。
久长幼儿园、实验小学、修文二中等学校,还邀请教育专家开办家长讲座,以阳明先生家训为蓝本,引导家长立良知家训家规。经过学习,家长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家校关系更加和谐了。
“家长们由支持幼儿教育小学化,转为支持发掘幼儿潜质、提高综合素养。他们积极参加亲子活动,80%以上的家庭能做到亲子阅读,良好的家园关系正助推幼儿园朝正确方向和更高目标发展。”在去年召开的贵阳市教育大会上,修文县久长幼儿园园长田庆菊作为唯一的教师代表,发言谈到“良知教育”带来的变化时这样说。
扶贫先扶志
立志教育闪光芒
“阳明先生说:‘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良知教育’在我们心中播下了道德的种子,不只让我们在高考中取得成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一定会影响着我们,为社会做出贡献。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这是修文一中学生林雅馨在作文里写下的一段话。年前的修文,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在这里悟道创学,“良知”,则是阳明学说的重中之重,是心学一切理论的核心。
年后的修文,伴随着琅琅书声,“良知教育”在这里开出万树繁花,让许许多多的林雅馨早早便开启了淬炼心灵的旅程……
早上5点40分,天还没亮,就读于修文中学的17岁高三女生刘桢秀就和宿舍的同学们摸黑起床。她们要抓紧时间洗漱、去食堂吃早餐,并在早上6点半前赶到教室开始早读。在刘桢秀的印象中,从进校开始,每天的晨读内容都是和阳明文化相关的。
刘桢秀非常珍惜这难得的读书时光,她感慨:如果不是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学校的“立志”教育,她可能已经在打工了。
刘桢秀坦言,她就是良知教育的受益者。
高二的一次立志分享会中,刘桢秀被邀请上台分享自己的志向和想法。这次分享让刘桢秀暗暗定下了目标,并被同学们鼓励的话语一直激励着。在这次分享会上,刘桢秀说到自己的家庭,妈妈残疾,爸爸丧失劳动能力,如果不是因为有国家助学金、扶贫专项助学金等政策的支持,她不可能来读高中。尽管家里情况不好,但一路求学走来,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父母灌输的思想,都要求她一定要好好学习,要考上大学。
于是刘桢秀告诉同学们,她立下的志向是:努力考上大学,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当老师,到更偏远的地方支教,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采访中,刘桢秀一再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正是这些精准帮扶和学校的良知教育让她有了继续读书的保障和勇气。
和略显内向的刘桢秀完全不同的是,18岁的高三男生李平勇非常活泼开朗。
上高中前,李平勇几乎没有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小村庄。尽管距离修文县城就15公里的距离。直到初中有一次参加体育测试,来到县城中学,看到学校的校舍和米的标准球场,李平勇才下定决心要到县里上高中。
李平勇告诉记者,最初他对阳明文化的认识停留在阳明洞和高中开学时参加过的一次阳明文化节的活动。
后来在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中,他慢慢地接触了更多阳明文化,他坦言:“通过阅读王阳明的经典文章,还有学校的良知教育课程,让我深切感受到阳明文化需要从点滴做起。在班会分享中,我积极分享自己对阳明文化的理解,自省自查自己的不足,结合立志教育中学习到的知识,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在李平勇的描述中,家里有5口人,以前很穷,但不管如何,父母都鼓励他和姐姐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他看来,这也是一种立志教育。
李平勇的姐姐,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考上大学,离开小山村,并继续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习,毕业后在北京找到工作并留了下来。姐姐一直是李平勇的学习对象。在成长过程中,姐姐一直鼓励李平勇要树立自己的目标和志向,不顾一切拼命努力学习,朝着自己的目标奔去。
延伸阅读
“良知教育”开花结果
修文,古名龙场,清康熙二十六年()建县,取“偃武修文”之意,命县名为“修文”。这里因明代圣贤王阳明先生悟道而得以闻名天下,被世人誉为“心学圣地”。
早在年6月,修文便以社团的形式组建了“阳明学研究会”,聚集县内王学爱好人士开展学术研讨。年10月,“修文县阳明文化研究发展中心”成立;年,该中心“升格”为县文旅局内设机构,成为人才培育、对内研学、活动组织、对外交流的常设机构,聚集了一批王学专家和40多位王学爱好者从事阳明文化的研究发展工作。
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希望继续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
近年来,修文县利用阳明文化资源,深入推行“良知教育”改革,努力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新路径,找到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的教育发展新模式。修文县以“良知教育”为着力点,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可推广的路径,可喜的是,也看到了改革后的良性变化。
一是师德水平大提升,通过良知教育学习,教师使命担当增强,奉献精神凸显。立德树人,教师要先立德;
二是教育态度大改观,通过良知教育改革,许多教师一心想到阳明先生所说的培根,不作花想,不作叶想,不作枝想,即只专注于自己事业,而不去考虑金钱、名誉、地位、攀比等外在东西;
三是家庭关系大融洽,通过良知教育改革,大部分教师和管理干部,内心平静而不再浮躁。在家庭中尊重家人,尽职尽责;
四是管理模式大创新,许多学校创新管理模式,将阳明先生的《教约》《十家牌法》及“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等教育管理思想切实运用于教学实际;
五是教育效果大改变,通过良知教育改革,学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有问题就从自己内心找原因,主动学习,主动管理自己,减轻了教师管理负担。
新文化新乡村
脱贫攻坚是一场决战,随着贵州最后的贫困县出列,这场战争已近尾声。如何巩固战果,如何接续好乡村振兴,“偃武修文”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修文是王学圣地,也是心学富矿,修文县依托本地文化根脉推进阳明文化“九进”工程,将阳明先生的精神力量灌注到修文学子的心头。枯木逢春,在阳明先生年前埋下的心学种子滋养下,在当地政府的全力推广下,我们在修文看到一群群有志也有智,德才并重的少年正在茁壮成长。“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重要手段,贵州省最近发布的新闻显示,全省脱贫攻坚教育保障各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实现了“短板全补齐、问题全清零”。在修文,我们不仅看到城乡教育的差距正在缩小,还看到地方政府利用本地优势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
礼失求诸野,过去,贵州不仅贫困,也是文化洼地,但文化洼地或许反而少束缚,多质朴,更易实现文化上的重塑。年前,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或许正是因为远离中原腹地,少受文化束缚,在与质朴的贵州山民与贵州山水的碰撞中,依托“龙冈山上一片月,仰见良知千里光”。
仓廪实而知礼仪,摆脱贫困之后,贵州也正在重塑属于自己的新文化,在贵州的新农村,在移民新村,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民风民俗正在逐渐成型,“四在农家”、“文明积分”成为新的文明范式在乡村得到推广,黄大发、邓迎香、余留芬、杜富国……新一代贵州人正在以更自信的面容展现在世人面前。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是党中央这样的嘱托,鞭策着贵州前进的步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相信,贵州仍然会走在全国前列,在新时代,在新征程中建设出属于自己的新乡村。
舒波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舒波杨继军田原丨编辑:兆赫丨审校:欢喜丨签发: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