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无尤
如果说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坛的两座珠穆朗玛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就是两座干城章嘉峰,绝对是坐三望二的大组合。那谁是乔戈里峰呢,当然是白居易和王维。甚至有人认为李商隐已经超越白居易和王维,可以排进大唐第三了。这种论调无可厚非,因为李商隐的粉丝实在太多了,其中不乏像白居易、*景仁、鲁迅这样的大咖。宋初一群达官贵人为了模仿李商隐的诗作,生生造出了一个西昆体。即使在今天,李商隐依然是诗人中的顶流。
白居易临死前请李商隐给他写墓志铭,说了一番只有铁粉才会说的话:“希望我死了以后,能转世投胎做你的儿子!”(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白居易得喜欢李商隐喜欢到什么程度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呢。
李商隐的诗特点极其鲜明,就四个字:朦胧,精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明知相思无益,但依然要将痴情进行到底。痴情的对象到底是情郎还是梦想,却无人知晓。这就是李商隐,他总是将感情和梦想交织在一起,将虚幻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神思跌宕、朦胧隽永、惆怅迷离、缠绵悱恻。正是这种朦胧感和不确定感,再加上浓到化不开的情思,使得李商隐的诗充满了魅惑气质,倾倒了无数痴男怨女、文人墨客。
从内容上来说,李商隐是写情诗的圣手,不管是男女之情还是追梦之情,都是情。从形式上来说,李商隐是律诗圣手。他是继杜甫之后,律诗的又一座高峰。他的律诗格律之和谐,对仗之工整,气质之高雅,其后再也没有人可以超越。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论格律、文辞、意境,还是用典,你都找不出任何瑕疵,简直和谐到了极致。
李商隐成于情思浓重,但也败于情思浓重。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作品最能反应一个人的性格,我们从李商隐的诗中就能看出他的性格:细腻缠绵,而少峻朗阳刚之气。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他的性格乖张内向,比较偏女性化,甚至有一点点懦弱。这样的性格可能是他悲惨命运的根源。
李商隐命运之悲惨,绝对不亚于杜牧的远房亲戚杜甫。
李商隐比杜牧小十岁,他俩是同时代的人,而且他们的人生都受到了牛李*争的巨大影响。但同样面对悲催的命运,杜牧说: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杜牧身处牛李激烈而复杂的斗争中,却能像紫薇花那样不趋炎附势,独守刚直节操,别有一番动人的气魄。而李商隐则说: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自嘲一番,继续艰难的求职之路。
李商隐的出身还是不错的,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当官的,虽然都是县令、县尉、录事参*之类的小官,但毕竟也算是官宦之家吧。大概三岁的时候,李商隐随父亲到浙江赴任。结果不到十岁,父亲就去世了。家里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作为长子,他不得不外出赚钱养家,他曾说自己年少时替别人抄书挣钱以贴补家用。
据《旧唐书》记载,大和三年(年),李商隐拿着自己的诗文求见天平*节度使、一代文宗令狐楚,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令狐楚不但把李商隐带在身边,给他工作,资助他的生活,还悉心教导他诗文,将他引荐给很多大人物,其中就包括白居易。正因为令狐楚的培养,李商隐才成为了一代骈体文大家,骈体文注重用典和对偶,这对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后来李商隐参加科考,屡试不中,最后还是令狐楚出手,他才于开成二年(年)考中了进士,本来在令狐楚的观照下,李商隐的仕途一片光明,结果就在李商隐考中进士的当年11月令狐楚就病逝了。
恩师的病逝,让李商隐失去了靠山,他一下子彷徨了。这一彷徨,就将他拖入了万劫不复之地,从此背上了“忘恩负义”的骂名,正式拉开了他悲剧人生的大幕。
《旧唐书》评价李商隐:“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说他不能坚持操守,自恃有才,行为偏激怪异,所以为当权者不喜,仕途坎坷。《唐才子传》记录:“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摈之。”说当时的名流都看不上他,说他品行不端,都排挤他。
在令狐楚去世后第二年,李商隐接受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做了王茂元的幕僚,后来又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其实这本来没什么,问题的根源在于牛李*争。
所谓牛李*争,就是以牛僧孺为领袖的“牛*”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之间的争斗。牛李*争是由科举营私争论引发的,而背后的根源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牛李*争持续了近40年,深刻影响了晚唐的*局。
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属于牛*,而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却是李*。令狐楚对李商隐实在太好了,简直是恩同再造,可令狐楚刚刚去世,李商隐就投靠了李*王茂元,于是牛*就认为李商隐忘恩负义,背叛了恩师。从此,李商隐就背上了千古骂名,被卷入了牛李*争的漩涡,并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
在唐代,取得进士以后不会马上授官,一般还要参加吏部举办的授官考试,称为铨选,通过后才可以选补某种官缺。
开成三年(年),李商隐参加了第一次授官考试,这次考试是由牛*主持的,李商隐直接被除名了,连考试的机会都没给他。没办法,李商隐只好第二年再次参加铨选,总算得到了一个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是一个相当于文员一样的小职位。
牛李*争牛李*争,也就是说牛*和李*实力差不多,所以才能谈得上*争,这两个**谁都无法长期把持朝*,而是轮流坐庄。后来,在李*主*的鼎盛时期,李商隐本来可以借机崛起的,因为他的岳父是李*嘛,结果李商隐的母亲去世了,他必须在家守孝三年,作为李*的李商隐又错失了大好时机。刚考上进士,恩师死了,好不容易熬到李*执*,自己的母亲又死了,你说李商隐这命,也是够倒霉的。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王茂元是节度使,大权在握,虽然他并没有给予李商隐实质性的帮助,但毕竟算是一个不错的靠山。可悲的是,在李商隐守孝期间,王茂元病逝了。这双重打击,基本上为李商隐的仕途判了死刑。
李商隐最后一次大机会是在年,他得到武宁*节度使卢弘正的邀请,任其幕僚。卢弘正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官员,很得朝廷信任,对李商隐也是非常欣赏。可悲的是,李商隐追随卢弘正一年多后,卢弘正就病逝了。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机会不可谓不多,但每一次机会都和他擦肩而过,命运一次又一次和他开玩笑,最终也没有给他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估计李商隐自己对他的人生也感到大惑不解,错失一次机会可以,错失两次机会也可以,但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大好机会,这就有点让人费解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他想不通,所以他说: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逐恨遥。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语相邀。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这首诗自始至终紧紧围绕屈原的“迷*”而写:首联写迷*逐波而去,含恨无穷;颔联写迷*长夜无依,凄凉无比;颈联叹迷*难以招回;尾联赞迷*终有慰藉。李商隐以屈原自比,泣血自己悲惨的一生,他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于是极度“迷惘”,不知所措。他的“迷”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他的诗里,反而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李商隐式的朦胧美。
李商隐曾经三次隔空约杜牧论诗,杜牧都没有搭理他。因为杜牧虽然诗文书画样样精通,但他志不在此,他孜孜以求的是领兵打仗,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李商隐曾经写诗《杜司勋》评价过杜牧: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诗中,李商隐极力颂扬杜牧,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时代和身世的深沉感慨,暗含着诗坛寂寞、知音稀少的弦外之音。“刻意”二字概括杜牧心境是比较准确的,这个刻意不是说故意矫情,而是指的是“以诗寓意,别有寄托”的意思。李商隐说:杜哥,我懂你,你的诗伤春伤别,寄意深远,你跟我一样是个忧郁的美男子。
可杜牧却说:小弟弟,别闹了,我可没空和你论诗。这是我猜的啊,人家杜牧没直接这么说过。
在杜牧的眼里,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才是唐代文坛中值得仰望的大文宗,他对元稹白居易都不瞧在眼里,何况李商隐呢。
“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
“命代风骚将,谁登李杜坛?”
“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胶弦。”
从中可以看到,杜牧是有极高抱负的,他希望在动荡颓败的晚唐振兴文坛,重现李杜韩柳时期的辉煌。杜牧在早年就显示出了舍我其谁的大文豪气象。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真的做到了。
人们都知道杜牧长于诗歌和散文,但不知道杜牧还注解过《孙子兵法》。杜牧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