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秋节源于对月神的祭祀,宋朝时全民过节,月饼口味越来越奇葩 [复制链接]

1#
青春痘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736814.html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多少小伙伴知道中秋节是怎么来的?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不知道不要紧,待小鱼儿吃完这块月饼,好好和你们唠一唠。

中秋节源于对月神的祭祀,另有说法为庆祝丰收所设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于各种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统统称为“神”,为了讨神欢喜,不惹神怒,就有了祭祀神仙的活动。

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中秋节就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

还有一种说法,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庄稼成熟曰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之情,便选了一个好日子——八月十五。

根据中国古代历法,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月。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叫“仲秋”,八月十五恰好是“仲秋”最中间的一天,故称为“中秋”。

唐朝赏月成为文化圈的时尚潮流,宋朝中秋节正式成为全民狂欢节

最早对于月神的祭祀并没有形成文化,只是单纯的拜祭。随着文化水平的发展,宫廷文人兴起了赏月的风气,逐渐扩散至民间。

早在魏晋时期,便出现了赏月的诗歌《秋有月》:“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到了唐朝,赏月正式成为文化圈中的一股时尚潮流,中秋节也成为了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中就明确记载道:“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盛世不愁吃穿,人民更加注重精神发展,文人雅士没事就吟个诗作个对,月色朦胧你侬我侬,又为诗歌的意境增添了许多自由浪漫的色彩。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夜游月宫等神话相继出现,中秋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浪漫迷人,中秋的习俗也自唐朝起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但是唐朝过中秋节的大部分是上层人士和文人雅士,普通老百姓该干吗干吗,并没有感受到来自“上流社会”的欢乐。直到宋朝,中秋节才成为“全民狂欢日”。北宋太宗年间,朝廷正式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全民性的中秋节。

但是狂欢的快乐没有持续多久,北宋就被金国灭亡,人民经历了山河破碎妻离子散的痛苦,望着天空中圆圆的月亮,脑海中不再有自由浪漫的想象,而是对于家人团圆的渴盼和思念,于是中秋节赏月就多了一层“团圆”的象征意味。

到了南宋时期,宋宁宗赵扩更是一道圣旨下达,中秋节可以放假一天,举国欢腾。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月饼发展至今,口味越来越奇葩

古人在祭祀月神的时候,也有用饼作供品的习惯,但是那时候的饼不一定是圆形的,各种形状都有。据传说月饼的“始祖”,是殷周时期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北宋之时,吃月饼的习俗开始在宫廷内流行,后发展至民间。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关于“月饼”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但对中秋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西湖游览志余》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可见中秋吃月饼到明朝则成为了全民共同的饮食风俗。

到了清朝,月饼的制作技巧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细。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月饼发展至如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口味,甚至有很多奇葩的重口味月饼。菊花普洱月饼、韭菜月饼、巧克力香辣牛肉月饼、方便面月饼、螺蛳粉月饼……嘿嘿,不知道你最中意哪一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