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01/5419382.html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与植物相关的古老谚语和诗句,如“识得千里光,一世不生疮”,“识得半边莲,敢与蛇共眠”,“打的满地爬,就找八棱麻”等,每一句都蕴含着一种神奇的植物,承载着老祖宗们的深厚智慧。而今,我们要介绍的这种植物,便是地榆,一种声名显赫的药用奇珍。老人常言:“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地榆烧成炭,不怕皮烧烂。”这地榆,便是他们口中的神奇植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地榆的世界,探寻它的神奇之处。
地榆,这一名字源于其叶片酷似榆树,且初生时叶片铺地而生。在《名医别录》中,就有关于其名字由来的详细记载,书中写道:“其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故名。”此外,地榆还被称为黄瓜香,因其散发着类似黄瓜的清香,与附地菜(亦称黄瓜香,清炒后味道如黄瓜)颇为相似。地榆,这一多音节的植物名字,实际上蕴含着多种别名:山枣参、血箭草以及红地榆。它属于蔷薇科、地榆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与我们儿时品尝的野果金樱子、刺梨同宗同源,均属于蔷薇科大家庭。地榆的根茎粗壮,根部十分肥厚,呈现出圆柱形,颜色深褐色。其茎部直立,棱角分明,高度可达到约2米。
在夏季,地榆会迎来它的花期,那时,小小的花朵生于茎顶,呈现暗紫色,穗状排列,颇似一个桑葚。而到了秋季,地榆的果实便开始成熟,瘦果的形状为椭圆形或卵形。在宋代的《图经本草》中,地榆这一植物已被详细收录,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描绘。书中记载道:“地榆广泛分布于各地……它在三月内萌生出幼苗,初生时铺展在地面上,独自一根茎杆直直向上生长,高达三四尺。它的叶子是对生分出的,形状类似于榆树的叶子但略显狭窄,呈现出细长的锯齿状,颜色为青色。到了七月,地榆会开出像桑葚一样的花朵,其果实呈紫黑色,而根茎则外皮黑色、内里红色,类似于柳树的根。”这段描述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地榆形态特征高度吻合。地榆在我国各地均有广泛分布,无论北方的甘肃、东北的吉林、辽宁,还是南方的湖南、江苏、安徽,都能发现其踪迹。它偏好生长在山坡和灌木丛中,成为农村地区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地榆不仅分布广泛,其药用价值也备受推崇。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中草药,地榆在我国已有近年的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为中品药材。其根部是主要的药用部位,通常在春天发苗或秋季植株枯萎时采挖,经过洗净晒干后即可入药,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显著功效。地榆的应用广泛,无论是吐血、外伤出血、刀剑伤、水火烫伤,还是痈肿疮毒、大便出血,都可以通过地榆来治疗。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地榆的详细记载,其中提到地榆能治疗妇女乳痓痛、七伤、带下病,具有止痛、除恶肉、止汗和疗金疮的功效。同时,《名医别录》中也记录了地榆的诸多功效,如止脓血、治疗诸瘘和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以及产后内塞等,充分展现了地榆卓越的药用价值。“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地榆烧成炭,不怕皮烧烂。”这句古语流传至今,彰显了地榆在烧伤治疗方面的卓越效果。事实上,在古代战争时期,地榆常被用作金疮药,对于刀剑伤有显著的疗效。如今,尽管我国多地野生地榆资源丰富,但市场需求仍远超供应,推动了地榆的人工种植。据统计,全国地榆种植面积已逾数百亩,且持续扩大,预示着地榆产业的广阔前景。若在野外巧遇地榆,切莫错过这一商机。现今,地榆的市场价格亦不菲。通常,野生的地榆每斤售价维持在20至30元之间,为农民朋友们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闲暇之余,挖掘一些回家,既能充实生活,又能为家庭带来一份可观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