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愁四韵乡愁的凝眸处是月山径陈学斌 [复制链接]

1#

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乡愁的凝眸处是月

陈学斌

大凡华人很少有不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

李太白二十岁怀揣“济苍生”、“安黎元”的豪情壮志,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直抵卿相,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数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寂静的深夜,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秋月是分外明亮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愁怀,使人感到境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着故乡的一切,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

举头望日月,低头思故乡……

中唐诗人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把李太白的《静夜思》又进行了一番诠释。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萧索之感。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明明是自己在思人怀远,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有同样春秋笔法的还有老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明明是在思念老妻,老杜却说妻子在遥想自己。妻子杨氏“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字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杜甫是否还活着,妻子杨氏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老杜不仅对妻子儿女深情缱绻,和兄弟姊妹感情也不薄。那是一个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是最亮最圆的;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诗人发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悠悠感叹。

诗人遭逢安史之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舍弟,你在故乡还好吗?

悲情的老杜一直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生活总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末了只能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月亮不独在杜工部那里承载了怀乡思亲的功能,在古典诗歌里,更是被拟人化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时圆”,这些内涵因为空间距离的产生而被寄寓了感情。不过月亮也会在许多时候因为时间的概念被赋予情感:“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自古及今,诗人们都是多情的,都是容易伤感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白乐天,面对他乡的一轮明月,发出了:“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深情浩叹!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夜凉如水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应该会是千里共婵娟。

多情的人儿,还有李商隐,他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就是明证。在仕途四处碰壁的情况下,面对一轮明月,思念娇妻憨儿,再正常不过。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远隔千山万水捎来的书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最好慰藉,但毕竟很久没有见到她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有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

拗相公王安石于景祐四年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虽然千山万水的阻隔被大刀阔斧的王相公说得如此平常,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去路,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里的“春风”和“又绿”,让人遐想联联,诗人要表达的万千情愫更不待说。

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重顾虑。变法图强,振兴大宋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诱惑力。

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浩荡的春风必然会一夜忽来,江南的一轮明月肯定也不会与之爽约。

陈学斌:乡愁的凝眸处是月

陈学斌“乡愁四韵”:①《乡愁的远处是水》。②《乡愁的深处是酒》。③《乡愁的凝眸处是月》。④《乡愁的缠绵处是情》。

尾韵:儿时那家乡的月亮,散发着皎洁的月光。轻轻柔柔的洒在,生我养我的地方。透着那皎洁的月光,看到了窗前的妈妈。她穿针引线的样子,一辈子让我难忘。

《家乡的月亮》(任妙音).mp3

家乡的月亮(任妙音)03:02来自山径文学社主编肖殿群

长大我离开了故乡,告别了养我的地方。来到了陌生的城市,寻找我儿时的梦想。看着那城市的月亮,想起我变老的妈妈。多想回到小时候,依偎在您的身旁……

推荐阅读:

点击-乡愁四韵①乡愁的远处是水(山径·陈学斌)

点击-乡愁四韵②乡愁的深处是酒(山径·陈学斌)

作者简介:陈学斌,湖南省长沙市某机关单位处长。全国“三八”书香顾问团顾问;橘洲讲坛特邀学者。著名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红色记忆》、《心灯》;发表评论、散文、诗歌等百余万字。获全国性文学大奖17次。年度央视《感动中国人物》英雄群体中国工农红军的总撰稿人。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