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舒小唱山顶对话文化问答有料,风物 [复制链接]

1#
北京一般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bdfyy999.com/

侗族大歌刚在竹林深处唱响时,我们正在熙苑书院前的草木间等待这场名为“山顶对话”的活动开场。高悬的蓝染布上光影流动,长卷上的毛笔签名墨迹已干,散落的草墩上坐着的人们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风从竹间过,蝉声绕耳听。片刻不停地蝉鸣,让人确认着和盛夏以及自然的亲密交会——“山顶对话”,第一幕对话,似乎就发生在人语和蝉鸣,也是我们和自然之间。

8个来自宰荡的侗家女唱起侗歌,远远地从密林深处走来,歌声和蝉鸣交织在一起。侗族的歌声,很多就是模仿自然界的声响,《蝉之歌》更是广为人知。直到侗女们越走越近,她们的歌声才从风一样缠绕在我们耳畔的蝉声中分离。纪录片导演余航突然很激动,这支侗歌队,他7年前到宰荡拍摄纪录片时就认识,她们居然认出了他,叫他“余老师”。这是“山顶对话”意外的一幕对话,发生在记录者和被记录者之间。因为相隔7年,纯属偶然,对话又像发生在过去和现在之间。

“山顶”,具体地说,是森林公园的一处小山之上的竹林间;抽象地说,是从日常琐碎中抽离,进行深度问答、碰撞思想、贴近自然和实践美学的高处。林间的预热之后,熙苑书院的大门打开,一场小而美的非遗展览就在眼前。正在穿针引线的绣娘、画蜡画的苗女,以及各种非遗文创,在玲珑有致的空间里精巧罗列。和大型展览相比,更有曲径通幽般的趣味。

由生土文化和熙苑书院联合开启的“山顶对话——文化美学系列活动”,首场主讲嘉宾是画家陈争。在《生命的礼赞》的主题下,陈争通过演示他在各个时期的画作,讲述了他如何通过常年的造型训练,用笔墨表达不同生命,并最终从中国画的传统图式中出离,直面当下生活,把最真实鲜活的生命呈现于画卷之上的实践和感悟。一个小时的讲座倏忽过去,艺术家和听众的“对话”却由此进入高潮。不在乎是否“懂艺术”,也不分行当和年纪,只管你来我往,汩汩不绝。“去往更高处,与多元文化领域的师者跨界对话”,“在山顶构筑思想现场,寻求问答之间的自然共生。”对话现场的情景,正与项目发起方的意愿相呼应。

“一席风物,得见贵州”,夜晚来临时的森林间,一席呈现贵州风物和餐桌美学的山顶晚餐开始了。这个露天的贵州风物餐桌,被贵州的夏夜、山林和蝉鸣紧紧拥抱,又在餐桌之上呈现着属于贵州的“风物志”。每人手边一份的菜谱,简直就是一本散文诗:“酸的红汤,甜的米酒,苦的野菜,辣的糟辣。水豆豉的臭,折耳根的腥,菌菇的鲜,腊肠的烟熏......将万般风味的线头,置于你的筷尖。一夹一提间,将你牵引回此地的山水历历。”而每一道菜名也都是诗行,比如“和风月夜:地星宿肉丸——在田野上散发阵阵清香的地星宿,也是我们常说的满天星和千里光。这是大自然的赠予,它生命旺盛又不拘常理,像是和风月夜里的漫天星光”;“森林之礼:鱼香蜂窝羊肚菌——雨水浸润高原林地,阳光从铺满落叶的地表拂过,菌类就争相探出头来,盛宴也由此拉开”;“远山淡影:刺梨葱烧招财手——刺梨与香葱诗意结合,这是礼赞万物流淌的美好,正如远山淡影,忽明忽暗”......

厨师用新旧技法交汇,烹饪贵州原生食材,每一种舌尖上的微妙滋味,都是天赐的乡愁,也都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不同生命间的奇妙相逢。项目发起人双木举起刺梨酒说,如果之前我们听了看了这么多,你都还觉得不懂贵州文化,那我们就先吃懂它。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舒畅

图/王暘

视觉/实习生梁超

编辑/向秋樾

二审/赵相康

三审/李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