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家新势力的智驾弥天大谎 [复制链接]

1#

总用“卖的不错”搪塞,大有“一白遮百丑”之嫌。

作者

宇多田

封面

《Lietome》第一季

年,这家新势力智驾团队在台前彰显自己“大模型”自研水平之高,技术细节无不到位;

台后,则是年末OTA智驾升级后,泊车功能在终端被实际使用过程中,遭到大量客户投诉,高配与低配无一幸免,两者不相伯仲。

这样来看,其老板在年对自家智驾水平的评价,可能是唯一的实话。

根据苏州本地销售渠道与供应商人士反馈,他们在这家新势力的智驾能力上,达成了难得的统一:

泊车使用率很高,但却烂。

秉着对该品牌一股“崇高”的信任感,许多车主几乎会无条件信任营销广告,过于大胆使用升级后的泊车辅助功能。

然而,由于传感器、算法检测的空间局限性与操作失误,致使不少车遭受刮碰,大量投诉席卷而来。

“好多人都被拉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消息人士指出,与预想中城市NOA会被骂惨大相径庭,责怪反而多来自基础智驾能力。

而高配与低配都多在泊车相关能力上出现大量问题,比例不相上下。

行车比泊车的投诉率反而低不少。有一部分原因是,真的没什么人用。

因此,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所谓“城市NOA”“开城几十座”宣传,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完全可以大胆喊麦——

毕竟买他们车的人不冲智驾;当然,也真的没啥人敢用。

这个答案和现象着实让我们很意外,但是,datadoesntlie。

其实,我们对“泊车”一直有着“比行车简单易做”的错误刻板印象:不就是一个固定的空间,然后把车怼进去吗?这都多少年的功能了。

另外,说好的BEV、Transformer、大模型以及“去地图”改变智驾体验呢?

技术在台上讲的神采奕奕,公司内拉横幅造势,而落实到消费者端——

被消防栓、水泥柱剐蹭碰撞的车,对普通家庭而言真的不便宜。

只能说,由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带动的糟烂浮夸风气,与真正量产现实的鸿沟,足够宽。

而前者也一定会反噬“智驾在大众心里的买车参考价值”。

01

不够炫,但难

“泊车用的多,投诉也是真的多。”

一位渠道商指出,其实“泊车”才算是踩准用户痛点上的少数智驾能力——

反正不危险(顶多肉疼),记忆泊车和代客泊车也不需要用户坐在车上。

“既然不危险,车主就放开胆子了,远没有对待行车的谨慎。

有人在下坡时竟然不踩刹车就直接‘进’泊车,但没想到没进去,最后一头撞在墙上。”

然后就是司机歇斯底里的投诉,再后来便是该新势力技术们埋头加班排查问题,以及各种甩锅……

工作一点都不“高大上”。

他说,市面上宣传跟现实差距过大,但好歹问题排除车主操作不当后,都是该新势力掏钱给修车:

“不要过于相信任何C端的智驾测评和技术日上的叨叨。无论是自研还是供应商,客诉就是真实的实力。”

事实上,对有些泊车老炮来说,这也梦回这家新势力的第一代车。因为那时候他们也自研过泊车:

做的也不行。

根据第三方提供的年数据,新势力的APA(泊车辅助)标配率都极高。此外,德国豪车品牌的渗透率也很高。

但从汽车市场整体来看,即便一套基础泊车方案只有几百块,上车率也不高。

调查人员给出的最大理由是:“接受度有限,因为新鲜两天发觉真的没用”。

很显然,从现实投诉情况来看,问题绝不在于“用户不乐意用”。

另一边,我们竟然发现,去年才上车的“代客泊车”,其实是年最火的智驾词汇之一(这个词太熟了,梦回)。

年关于代客泊车的笔记

也就是说,泊车界的“最高水平”,自年停止了概念创新后,又用了整整5年时间来做上车验证,而且还没验证完。

在这个过程里,为了量产,大家不得不去掉场端的高精地图与激光雷达,因为“停车场”背后的大小老板们实在是没有动力一起做这件事儿。这跟车路协同有“换汤不换药”之感。

所以,代客泊车,作为一个“猪圈版L4”,也不可能真正上车,任何漂亮的展示都无法做穷尽。

而目前泊车的最好水平,或许堪堪就停留在“遥控泊车”上。

“首先要校正一个观念,泊车就比行车好做吗?完全不。”

说简单,是因为“只要有个空间要泊车,那么正常情况都应该能泊进去”;但它的ODD却不亚于L4,个性场景无穷尽。

一位产业人士说,业内都清楚,论对各项指标精度的要求,泊车都要高于行车。因为对于近距离识别,很多传感器在车的近处盲区内几乎是无效的。

“这些都跟算法和技术无关。停车位的诡异形态,犄角旮旯,根本测不完。所有全场景的功能都很难做。

同理,那些说AEB万无一失的,也都很扯。

上高速,胆大心细咱可以干;做泊车,就是要凭经验,以及充分的测试。”

此外,比起纯电动,油车的“泊车”更是难上加难——

油门开度的误差是电机误差的60倍,因而对精度的控制很难把握。

“无论想怎么赶超。到了上车,该踩的坑一个都不可能少。”

譬如,这家“擅长讲大模型”“招人也狂招大模型人才”的主机厂,就再次在“简单”的泊车问题上栽跟头。

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它不够炫吧。

02

真无地图,不太可能

这家新势力也曾在科技日上宣布“实现无高精地图”,算是“抹掉”了自己地图团队那些年在后方所做的贡献。

譬如,在年拿了高德第一版高速公路数据后,他们其实自己有组织上百辆车在全国搞路测。

简言之,“去地图”这个东西的真实逻辑是:久而久之,或许很可能慢慢会自己“做”了,然后冠以“无图”的逼格。

而图商最焦虑的利益蛋糕,就是这样被舆论效应持续切割的。

就像A新势力背后有高德一样,这家主机厂除了使用了高德数据,也靠外卖平台旗下出行平台做一些数据合规工作。

也就是说,靠他们的地图资质做兜底。

所以,坦率讲,一旦涉及到道路数据,在国内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完全无图化的。而只有“先用好高精地图”这一步,才能知道省掉什么。

这一点,我们也在《华为高精地图》里提到过:

一家新势力车厂内部反馈的数据显示,当下,导致高速公路NOA降级与接管的主要原因,不是“感知问题”,而是“地图数据不对”。

“实际的高速NOA平均水平,30公里左右就要接管或降级一次。也就是说,从苏州到上海多公里的路程,要接管三四次。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地图数据错误。”

一位技术负责人指出,高精地图的绝对精度在实际应用中,达到50厘米就非常不错;而图商们在很多广告里承诺的10厘米、5厘米则是“开国际玩笑”。

此外,高精地图里实线变虚线”、虚线被画成实线,车道线缺失等问题,在“上车”后极为常见。

“很多上过高速NOA的车厂,现在开始讲高精地图,绝不单单因为成本。毕竟图商的高速公路数据都买了,且每公里更新成本也不贵。

但新势力为什么还要自己去申请资质,组建几百辆的采集车队,做动态更新这一层呢?

就是因为,高精地图即便作为一套‘先验数据’,也不能被无条件信任。”

因此,更靠谱的说法,是“降低对地图的依赖,提高对感知的信任”。

但感知能力……大家都互相看不上,这一点,还是选择相信企业大于相信技术吧。

03

遇事不决,大模型

大模型,已经在国内被模棱两可利用到,打出这个招牌就知道“这家公司不太靠谱”的地步了。

大多新势力品牌,在营销端都把大模型概念用到了“用无可用”。但毫不留情地说,至少三年内,大模型绝无可能上车。

其实让我颇感意外,这家已靠实际产品取得市场成就的主机厂,在智驾上,竟也喜欢沿用某科技大厂的浮夸吹嘘风格——

说白了,他们的大模型就是一边被用在语音助手迭代上,还原了“线上问答系统”的本质;一边用来搞数据闭环,云端能力下放车端。

然后在车上的表现呢?大量泊车客诉。

对于大模型,我们并非质疑技术本身。只是依然更认同Mobileye等企业经过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大模型上车”不仅在当下不行,其实更多是一种“没必要”。

通俗点儿说,属于“用火箭打蚊子”。

年,这家新势力主机厂成立后的“前半生”几乎跟智驾不沾边儿。第一款车只自研了泊车,行车用的是Mobileye的EQ4。

年,他们终于决心开启“全自研”后,除了使用供应商,在高配线上,由所谓技术大牛带领的团队,加班加点睡在公司搞自研。

但似乎在智驾上,无论高低配,大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成谜。

两年时间,什么“多少亿公里行驶里程”“Transformer与大模型”云云,这一套在L4智驾圈都已不时兴的玩法,能说明什么呢?

上车效果,被公认为新势力中的倒数第一。年,一系列辅助驾驶问题引发的公开争议并不少。

不得不说,“销量”就是最好的遮羞布,可以掩盖很多问题。

但是,再聪明伟大的产品经理,实力再雄厚的主机厂,再长青的Tier1,都神奇地在“智驾”上栽过跟头。

是的,没有一个会是例外。

所以,别抬头遥望了,先低头解决下实际问题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