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潮汕许珍时90后的一脸的迷茫,70后8 [复制链接]

1#
治疗青少年白癜风 https://m.39.net/disease/a_5710891.html

潮汕人,还记得当年的“安仔纸”吗?

说起安仔纸,大部分90后的年轻人一脸的迷茫,70后、80后的则两眼放光,只因这些印有华丽人物形象、火柴盒大小的彩印卡片,凝聚了他们的童年欢乐。

放学后围在一起玩安仔纸,更是无数70、80后的人珍贵的童年回忆。

安仔纸,就是画满安仔的硬纸板。在一张八开报纸似的硬纸板上面,被分割成二三十幅画面(通常是25幅面画),上面画着各式人物,大多取材于著名古典小说、连环画、漫画、影视作品等等。在20世纪上半叶曾风靡一时,与邮票、钱币并称为世界三大收藏品,但随着社会变迁如今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安仔纸的背面一般还会印有与其正面图像相关的语句,如果是三国人物,就会印一些这些人物说的名言或与其相关的故事,也有印的文字和正面图像无关的,一般会印一些故事、歇后语、名言、古诗、谜语等。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年代,安仔纸充当了百科全书的角色,成为孩子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窗口,对孩子的文化知识的增长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当然,对于孩子来说,主要是它丰富多彩的画面,很是好看!譬如《西游记》的唐僧师徒就屡见不鲜,《杨家将》、《哪吒闹海》、《隋唐英雄传》,金庸小说的人物以及影视明星也颇为走俏。总之,画面上无一不是脍炙人口的著名人物,或人物特写,或打斗场面,或辅之以场景,画面精美,印制精良,让人赏心悦目。但也有粗制滥造的,画工拙劣,颜色模糊,便每受孩子唾弃。

在以前,孩子没有什么玩具,安仔纸算是最常见的一种,在潮汕很多小卖部可以买到。很多孩子买到后,都会小心翼翼地拿起剪刀,自己动手去剪开来,比什么事都专心!那时候孩子们都在收集安仔纸,为了拿到自己喜欢的人物卡片,哪怕是亲兄弟都得抢。当然,不是明抢!为了得到其他人的安仔纸,孩子们主要是利用安仔纸玩各种游戏,输了就得把自己的安仔纸给对方。

拍“安仔”称得上是玩安仔纸当中最普遍、最流行的一种。其玩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两个孩童各拿着一张“安仔”放在手掌上,各自将图案的方向正对对方,双方用击掌的方式对上,然后分离。此时“安仔”便会离开各自的手心飘落到地上。如果一方的“安仔”正面朝上,另一方的正面朝下,正面朝上的一方就算赢,对方那张“安仔”的拥有权便转到赢方的手中。如果出现同样的朝向,则重新玩过。为了能够赢得更多的“安仔”,孩童们都会想尽办法取得胜利。有的将“安仔”掰成一个弧型,这样拍掌后落地时便不会翻滚,而是正面朝上飘落地上;有的则是在对拍时作技巧,一般对拍时手是垂直的,但手掌一软,让对方拍过来有一个斜度,这样落地的正反面也比较容易控制;有的甚至是以作弊来取胜,有些小孩事先把“安仔”处理成两面都是同一图案,每次比赛时在拍完“安仔”时快速用手按在地面,再谨慎地翘起拇指给人看,因此每次都能赢对方。作弊一旦被对方发现,难免吵个眼红耳赤。另一种拍“安仔”适合两人或多人参与,其玩法是:玩者把相等数量的“安仔”(每人出一张或者更多)叠好,背面朝天放在地上,然后玩者猜拳头,赢的就先拍,用手在叠好的“安仔”旁边用力一拍,利用拍打地面时产生的气流掀翻“安仔”,能够翻过来的就算自己赢到了,翻多少赢多少。这种玩法也有技巧,就是将手掌拱起,状若畚箕,用力一拍,其风力较易使公仔纸翻转。有时,先出手的孩童将“安仔”一拍就全翻了过来,后面的孩子只能干瞪眼。但有时剩下最后一张,孩童们可得费一番工夫,轮番拍击,很大力地拍打,经常拍到手疼痛,但有时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仍是翻不了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店里的儿童玩具琳琅满目,如今的小孩已不再玩安仔纸了。但是,普普通通的“安仔”却是伴随20世纪90年代以前出生的孩童们渡过了难忘的童年!

童年时的“撂榄佛”

在潮汕有一种神奇的东西,叫做“乌橄榄”,它既是食物,又能当玩具,还可以做工艺品。

乌橄榄,也叫乌榄。榄树一般种在山岗上,以树干高大、枝叶宽阔茂盛见证着悠久的生长历史。在很长的时间里,乌榄作为腌菜,在农村的很多家庭一直存留着。含油量多的叫油榄,颜色黑紫,腌制出来入口嚼吃,芳香味独特。含油量少的叫糠榄,不得人青睐,唯有去肉留下榄核,敲碎取其核仁食用。

乌榄收成的季节一般是九月的霜降前后,这个时候的乌榄已接受过秋露及天地的滋润,整体上已经完全成熟。人们也纷纷采摘,摘洗之后或腌,或去核后做成榄角,还可以制成乌橄榄菜,之后只留下滑溜溜的榄核。我们这里的话叫“榄佛”。把“榄佛”敲碎了,里面的仁简直就是一种美味佳品,这也是小时候最便宜的零食了。有些贪吃的孩子就算把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锤到“乌青激血”也要吃到那一点点美味的榄佛仁。

“榄佛"更是很多孩子童年时期的一种玩具。扔橄榄核潮汕话叫“撂榄佛”,是男孩们玩的游戏,这一种有趣的游戏为那时的快乐童年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撂榄佛”的玩法潮汕各地的小朋友都有不同的规则,大致的玩法是在泥地上挖一个拳头大的坑,每人用一颗比较大的叫榄佛母或橄榄公,先在划线的距离内看谁先把榄佛母扔进坑里来决定游戏的顺序,然后手里拿颗榄佛母对着已摆满榄佛的坑内“撂”,能把坑内的榄佛撞击到坑外,那出坑的榄佛就属于你的啦。还有一种玩法叫“顶榄佛”,前后画一条线,把每人派出来的榄佛撒到距离远的另一条线外,用榄佛母或者榄佛公瞄准,打到的橄榄核就是你的战利品了。当时,有很多小伙伴们为了选榄佛母和榄佛公花了不少心思,一颗好的榄佛母可换好多颗普通榄佛。

橄榄核到了神奇的艺人手里,就能变成了高大上的工艺品。橄榄核雕又称榄雕,是广东地区雕刻艺术之一,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榄雕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其总体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其技法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新品种有通雕蟹笼、撒网渔船、吊链宫灯、花塔、古鼎、国际象棋等。不少新产品在参加国内外展览时受到好评。

一粒小小的乌橄榄,包含着多少代人对于童年的记忆,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留存着不少潮汕人的家乡情怀。乌橄榄肉是咸香的,乌橄榄核是柔情的,橄榄味,已深深地融入潮汕人的骨子里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